•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企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企业动态
何国君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充人,何国君见证了南充丝绸的风采与魅力、兴盛与荣耀,并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南充丝绸厚重的文化与传统,用科技创新使之重新焕发活力与光彩。

 2006年至今,由何国君或他作为主创人员研发的绢纺机械革新和缫丝分离、精炼等8项技术创新和发明,被用于南充丝绸生产,让黄斑茧、缫丝后的下脚料等变废为宝,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教师“下海”与丝绸结下不解之缘

 现年49岁的何国君,是嘉陵区新庙乡人,父母生育四兄妹,他排行老四,自幼家贫,从读书时起,他便暗暗下定决心,发奋苦读,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最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师范高等学校(现西华大学)物理本科专业。

 1987年大学毕业后,何国君被分配到当时的南充绢纺厂子弟校,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妻子为绢纺厂化验员,何国君从此开始结缘丝绸。通过观察,他发现当时南充丝绸行业原料浪费严重,其中隐藏着巨大商机。这时,他一边教学,一边开始思索如何让丝绸资源有效利用。

 2000年,在丝绸同行的支持下,何国君“下海”成为丝绸原料、半成品供应商,并逐渐开始从事绢纺产品加工销售。2006年,何国君在嘉陵区征地建厂,从此他更是与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

 攻坚克难技术创新变废为宝结硕果

 “南充丝绸要想持续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学物理的何国君告诉记者,自结缘丝绸开始,他就不断摸索,尝试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来改进机械,提高缫丝分离、精炼技术,降低丝绸原料浪费,甚至让丝绸废料变废为宝。

 长期以来,蚕茧缫丝后产生的大量废弃脚渣由30%的废丝和70%的蚕蛹混杂而成,废丝无法做绢纺原料,蚕蛹也没法做饲料,浪费令人心痛。从2006年开始,何国君苦苦探索让脚渣变废为宝的方法,他尝试着将丝绸下脚料用农村晒粮打场的“连枷”打、用汽车碾压等“笨”办法来使丝和蛹渣分离均告失败。

 一次又一次失败,并没让何国君气馁,他坚信用物理方法,是能够将它们分离的。后来,何国君通过与高校开展合作,研制出了脚渣分离机,发明了缫丝后脚渣分离、精炼新工艺,采用离心式分离技术将丝和蛹高效分离利用,提高了30%的绢纺原料丝,节约了资源,还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缫丝后脚渣分离、精炼法于2012年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发明专利技术,并获得国家技术创新奖。

 在过去,黄斑茧(旧称削口茧)基本无法使用,但如果要使用,则需要大量的化工原料将其长时间浸泡,而且就算如此,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仍然较差,并造成环境污染。对此,何国君在长期缫丝一线实践探索中,发明了黄斑茧一次精炼工艺,克服了传统黄斑茧精炼工艺流水线复杂、周期长、劳动力消耗大、质量差、污水排放多等缺点。同时,该工艺生产的产品丝光度、柔韧性、透气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市场竞争力。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黄斑茧一次精炼的空白,获得省技术创新奖。

 推陈出新跳出丝绸发展丝绸

 除研发了缫丝后脚渣分离、精炼法,黄斑茧一次精炼工艺两项发明专利技术外,何国君还主导研发了输棉机的道夫传动装置、主动传动装置、圆毛刷传动装置,延展机罗拉传动装置等6项绢纺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丝绸的生产效率。

 尽管在南充丝绸技术革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对南充丝绸未来发展创新的新要求,何国君觉得自己的成绩微不足道。

 “传统丝绸产品已显现利润不高、市场竞争力低下的劣势。要跳出丝绸发展丝绸,只有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宽领域,提高科技含量,才能使南充丝绸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何国君说,要跳出丝绸发展丝绸,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扩展丝绸的使用范围。

 何国君告诉记者,他现在的创新重点,就是让南充丝绸拓展到高端美容面膜、高档尿不湿等妇婴用品领域。

 南充晚报记者 徐朝江实习生张浪 何柿泽 文/图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