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企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企业动态
万事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背后——丝绸行业的“传承伉俪”

 浙江在线8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佳莹)屠红燕,从有着“中国绸王”之称的母亲沈爱琴手中接过万事利集团,成为二代传承中最出色的女企业家之一。

 李建华,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大学前身),卸下国有丝绸企业总经理职务后,全身心投入丝绸文化,成为一位被称为“丝绸文化大使”的企业家。

 世纪之交的一次欧洲丝绸之路考察之旅,成就了如今丝绸行业中的这对“传承伉俪”,使得万事利在创始人沈爱琴之后,迎来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从G20杭州峰会,到不久前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到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万事利丝绸已然成为系列盛会中一抹亮色。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十几年来,屠红燕和李建华是如何分工协作的,彼此的发展理念有什么不同,未来万事利的阳光大道又在何方?

 共同 传承 合力转型升级

 回首十余年来的万事利转型升级之路,2003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2003年,李建华辞去杭州丝绸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一职,正式加入万事利,随后担任万事利集团总裁,与屠红燕一起,带领万事利这家传统的丝绸企业迈上转型升级之路。

 无独有偶,这一年还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丝绸行业的老人都记得,从2003年开始,化纤大量涌现,全球丝绸产业遭遇冲击,万事利丝绸出口业务也迅速萎缩。杭州万事利丝绸数码印花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廷方回忆道,当时国际市场丝绸的需求明显减少,万事利丝绸面料出口业务遭遇沉重打击。“杭州当时有3000余家丝绸企业,除了万事利,几乎全军覆没。”

 可那时的屠红燕和李建华明白,万事利面对的困境远不止是化纤的冲击。

 当时的万事利是一家集坯丝、染色、织布、印花、砂洗、服装于一身的丝绸全产业链企业,低附加值的出口代工占到企业近90%的业务量。往往万事利代工的一米丝绸面料出口到国外只有区区几元钱的薄利,可一经外国品牌厂商设计加工后,利润却能暴涨上百倍。怎么办?问题摆在屠红燕和李建华面前。

 “要传承就要‘革命’,不可能一直和风细雨。”李建华明白,沈爱琴与屠红燕在母女传承接班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冲突,这是一个特别微妙、甚至是斗智斗勇的过程,李建华需要同时扮演总裁、女婿、调和者、执行者和改革者等多重角色。

 “当年最首要的是整顿万事利旗下,收缩战线,放弃低端的加工、印染、制造环节。”在这样的理念下,屠红燕和李建华陆续关掉了旗下30多家工厂,变重资产为轻资产,专注打造研发设计等核心竞争力。

 2007年,夫妻俩与母亲沈爱琴在关于笕桥绸厂老厂房拆迁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夫妻俩意识到这是发展的关键机会,可以把资产进行资金变现,为转型提供充足的现金流。可对于沈爱琴来说,这里是她30多年前开始创业的地方,有着太多牵挂和不舍,得知他们的“私下”行动后,沈爱琴十分生气。“当时的场面像暴风骤雨一样,对于沈总而言,这就像割肉一样,那是她一手做起来的企业,有着很深的情感。”李建华回忆道。

 这样的改革拉锯战前后持续了8年,沈爱琴慢慢了解到女儿和女婿的良苦用心,放下心来退休。“每一天都面对着不同的观点,我们首先必须要高度统一,第二是必须对老一辈的包容。在传承中两代人都需要智慧,只有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理顺企业发展的思路。”回忆起这个过程,李建华至今十分感慨。

 共同 造梦 分工内外有序

 男主“内”,女主“外”。这或许与寻常认知有些出入,但这却是屠红燕和李建华在打造万事利丝绸王国时的分工。

 如何理解?一个“外”字,指的是丝绸的品牌和国际化,万事利的传承者是屠红燕,漂亮女企业家这一对外形象可以提升万事利的品牌形象,屠红燕对于国际化设计的独到眼光和见解更能加速万事利品牌的打造。“内”字指的则是丝绸的内涵和文化,李建华正是以丝绸文化专家的身份而闻名。一个负责品牌设计,一个负责文化营销,共同带领万事利从生产制造这一“微笑曲线”底端向两端延伸。

 “对外的企业品牌形象以她为主,而我更像一个丝绸专业的学者,更有兴趣搞研究和学术。把丝绸文化和丝绸产业带到一个新高度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使命和责任。”这几天,李建华正在埋头苦读,作为首位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丝绸文化历史的企业家,他正在为再次登台主讲“一带一路”做准备。“准备一次《百家讲坛》,要看这么厚一叠书。”李建华把手比划得老高,言谈中有股文人的韧劲。

 “只有更多的人了解丝绸,喜欢丝绸,我们才能把市场蛋糕做大,让从养蚕、缫丝到染色、织布、印花的整条丝绸产业链共同发展。”采访中,一提到丝绸文化,李建华便滔滔不绝,从古代丝绸的起源到中国文字与丝绸的关系,再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他看来,过去大家的视线往往局限在丝绸产业本身,总觉得丝绸产业小,受众更少,销售的产品除了丝巾就是丝绸睡衣,可当你跳出丝绸看丝绸,就会发现市场无限大。“丝绸早已从一种面料变成了一个载体,凡是在其他材质上能够体现的信息、故事、文化,丝绸都可以体现,从而引领传统丝绸行业向新材料、文化创意等领域开拓。”

 而屠红燕则将视线锁定在万事利的品牌营销和产品设计团队上。“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品牌设计部门亲自挑选最新设计的花型,哪些能成为高端产品推向市场,哪些设计不符合企业的国际化走向,她都亲自拍板。”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发中心总监赵小松回忆说,其实前些年屠红燕谋划建立万事利自主高端品牌时,李建华也曾犹豫过是否时机未到,而随后系列丝绸时尚秀的成功、爱马仕纺织控股前CEO的加盟等,都印证了屠红燕品牌战略的成功。

 两人在G20杭州峰会时的完美配合,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万事利集团办公室主任程翀回忆道,当时李建华接受央视新闻频道的G20杭州峰会特别报道采访,在开幕式结束后的黄金时段,与央视记者董倩一起,在西子湖畔共话丝绸,向全球观众传播丝绸文化。而屠红燕则在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接待来来往往的各国贵宾,为他们精心挑选最精美的丝绸产品。

 共谋 未来 打造百年企业

 “G20杭州峰会可以说是万事利发展的转折点,我们为峰会设计了8000多款相关产品,受到世界瞩目。”近一年来,G20杭州峰会为万事利带来了持续的信心、效益、知名度和创新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万事利丝绸板块销售额同比增长达102%,利润也是成倍增长。

 这些日子,万事利上下正在为上市忙碌,自去年11月启动境内上市计划以来,让资本成为万事利二次转型再次腾飞的羽翼,便成为企业上下共同的梦想。

 上市以后想干什么?屠红燕有着自己的打算。早在2013年万事利与法国百年丝绸世家MARC ROIZER达成战略合作时,屠红燕便被这家企业所震撼。“我震撼的是,100多年以来的一万多个丝绸图案和花型,他们全部完好地保留着。”屠红燕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欧洲人的企业经营理念,“我不追求做百亿企业,我要做百年企业。”

 做大、做精、做强,如今的万事利正在多个维度践行百年企业的理念。

 如今的万事利不仅在蚕的食物桑叶上做文章,把美味的桑叶嫩芽、清香四溢的桑叶茶变成新产品,还将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前沿成果产业化,今年4月,根据小分子蚕丝蛋白材料研制出蚕丝面膜,广受市场追捧。

 要成为百年企业,仅仅把市场做大还不够,更要将丝绸工艺做精。转型升级后的万事利保留了核心的印花、印染技术,并依托行业唯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丝路博士后工作站的研发实力,研发前沿技术。目前万事利丝绸业务板块1500余名员工中研发和设计人员占三分之一。

 如果说做大、做精可以靠自身努力,那么做强则需要全球运作。2014年,曾担任爱马仕纺织板块CEO的巴黎特加盟万事利;2015年万事利成功组建国际设计团队……“只有在全球市场进行要素配置,实现国际国内的设计、研发、制造、品牌、渠道资源的深度整合,万事利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化的百年企业。”屠红燕说。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