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人物访谈
陈祥平:四川茧丝绸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作者简介:陈祥平(1955—),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丝绸纺织技术研发和茧丝绸行业管理服务工作。

 

_DSC0025.jpg

茧丝绸业是四川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其发展历来受到四川各级党委政府重视。2016年1月29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将蚕桑作为四川优势特色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因此,做大做强做优茧丝绸产业,对于四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四川茧丝绸产业现状

四川是丝绸的发源地之一,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悠久的茧丝绸生产历史和灿烂的丝绸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主要的丝绸产地。上世纪80年代, 全省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生丝产量等位居全国前列,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茧丝绸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国内外丝绸市场变化、行业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行业曾一度陷入危困状态。近年来, 经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四川茧丝绸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产业规模稳中略升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茧丝绸业一直是四川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全省桑园保有面积达185万亩,生产蚕茧7.6万吨,蚕丝4.02万吨,蚕丝及交织物(含蚕丝≧50%)17246万米,蚕桑茧丝绸行业总产值达到315亿,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78%、7.04%、43.57%、14.97%和21.25%,蚕茧、蚕丝、蚕丝及交织物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2.01%、23.36%27.63%,均位居全国第二,产业基础和规模稳定。

1.2 区域结构优化提升

“东桑西移”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下,四川规划建设了以凉山为主的攀西茧丝产业带以南充、绵阳为主的川中北茧丝产业带以宜宾为主的川南茧丝产业带和40个蚕茧基地县,茧丝生产实现向三大优势茧丝产业带的聚集,蚕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质量均得到提高。三大产业带的产茧量目前已占到全省蚕茧产量的80%,蚕农售茧收入占到全省蚕农售茧收入的83%区域结构的优化提升带动了经营机制的不断创新,催生出以绵阳天虹为代表的“公司+共育户+农户”模式、以凉山宁南为代表的“基地乡镇+专业村社+大户”养蚕模式和“6215”粮经栽种的蚕业经营模式。

与此同时,南充、凉山、宜宾、广安等茧丝绸集聚地,依托丰富的茧丝绸资源,纷纷规划建设丝绸产业园区。到“十二五”末,全省建成南充都京丝绸工业园、嘉陵丝纺服装工业园、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和武胜安泰丝绸工业园,初步形成了以宁南园区为中心的茧丝加工和综合开发集群,以武胜园区为中心的缫丝、织绸集群,以南充都京、嘉陵园区为中心的丝绸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集群。一大批企业入驻园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1.3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四川茧丝绸行业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依托行业科研院所,搭建了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充嘉陵城南工业集中区茧丝绸行业窗口服务平台以及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2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个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审定通过新蚕品种16对、新桑品种4个。承担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50余项,获得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3项,“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8项,一批创新产品获得行业金奖。以“蚕桑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蚕桑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新型煮茧技术及设备、茧质测试技术及设备,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等单位研发的烘茧技术及设备、简易蚕用机具等部分成果已走出四川,在全国推广应用。

1.4 新产品开发更加活跃

依托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企业主动适应市场消费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产品逐步向高端化、绿色化、终端化方向发展。依格尔公司引进日本东伸S-7000自动平网印花机及配套设施设备,开发丝与多种纤维交织混纺印花丝绸面料。金富春公司投资新购36台(套)新型丝织设备,相继开发生产出宽幅真丝绸、交织绸、化纤绸等三大系列新产品。银海公司压缩绢纺产品规模,新增丝绵被生产线,研发多功能丝绵被系列产品,成为四川蚕丝被科研、生产基地。六合、安泰等一批骨干企业深耕高端产品市场,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

1.5 质量品牌建设取得进展

“十二五”末,全省蚕茧平均单产达到37.5公斤/张,比“十一五”提高2.5公斤/张,平均茧丝长达到1000米以上,解舒率65%左右,桑蚕干茧综合质量在全国8个蚕茧主产省中名列前茅。桑蚕丝平均品位达到4A级以上,部分企业生产出6A级生丝,丝织品一等品率80%以上。形成“中国绸都南充”、“中国茧丝之都凉山”、“中国丝绸之乡西充”、“中国蚕桑之乡宁南”、“中国果桑之乡德昌“中国果桑之乡盐边6个区域品牌和绵阳市、宜宾市、南充市及宁南县4个“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以及六合、宝珍、南丝路、银河等32个产品品牌。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个,中国高档丝绸标志授牌企业3户,四川省著名商标18个,四川省名牌产品11个,中华老字号和四川老字号产品4个。蜀绣“梅花双熊”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四川丝绸”美誉度逐步提升。

1.6 产业链条延伸拓展

围绕促进蚕农增收、企业增效,四川茧丝绸行业加强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研究集成了多项生产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桑葚酒、桑葚醋、桑葚汁、桑枝食用菌、桑叶茶、蚕蛹油、蚕蛹蛋白粉等多元化产品,用途涉及保健、食用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蚕桑茧丝资源高附加值综合开发利用,茧丝绸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1.7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加快

依托四川独有的“蜀锦”、“蜀绣”、 “嫘祖”、“南方丝绸之路”等传统丝绸文化资源全行业着力推进丝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休闲观光蚕业项目建设和丝绸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十二五”期间,相继建成四川丝绸博物馆、成都锦门丝绸文化小镇、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锦绣工场、蜀绣文化产业园、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千鹤桑田·天虹园”现代蚕业体验园等一批产业和文化融合平台,茧丝绸产业开始逐步从简单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向茧丝绸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一体化方向发展转变。 

2 四川茧丝绸产业面临的挑战

虽然四川茧丝绸产业目前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最终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兄弟省(市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较大的制约和挑战。

2.1 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四川现有的茧丝绸企业中除四川朗瑞丝绸集团、南充六合丝绸集团、四川安泰丝绸集团、宁南南丝路集团等20余家企业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外,其余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还有不少茧收购经营企业,缺乏加工延伸。丝绸生产主要集中在缫丝和坯绸等前端产品上,精深加工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名牌产品较少,不能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工营销对茧丝绸产业的支撑带动能力明显不足。

2.2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紧缺

川茧丝绸行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人力、财力方面都不能支持足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人才队伍建设上,进入行业的新生力量减少,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产品设计、营销策划等多个环节出现了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缺乏一批能够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企业家。

2.3 知名品牌缺失,市场影响力较弱

虽然近年来四川茧丝绸行业品牌建设进步较快,但与国内其他丝绸产品主产地相比,品牌数量仍然较少,尚未培育出能被国内外众多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知名品牌,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致使产品销售价格偏低、利润微薄产品竞争力不强

2.4 税收政策不平等,缫丝企业竞争力下降

全国已有6个省(区)解决了缫丝加工税率的“高征低扣”问题,四川仍未解决,使四川缫丝企业的生丝税收成本高于其他省(区)同行,降低了四川缫丝企业的竞争力。

3 推进四川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当前,四川茧丝绸产业正处在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及四川“两个跨越”加快推进,都为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面对新的历史机遇, 四川茧丝绸行业十三五期间应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动能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先导,加快推进茧丝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推动四川从茧丝绸大省向茧丝绸强省转变。

3.1 加快发展现代蚕业

继续抓好攀西、川中北和川南地区40个现代蚕业重点县建设,提升蚕业集聚效应。大力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行“企业+基地”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蚕业生产经营体系。以改善桑园耕地质量、设施条件为重点大规模推进高标准桑园建设“共育户带农户”为载体,抓好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落实。积极发展桑叶、桑枝、蚕蛹、蚕沙等资源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以及休闲观光蚕业等新业态,延展蚕业功能

3.2 推进丝绸工业提质升级

以提高丝绸制造业创新能力为重点,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丝绸工业,加快丝绸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丝绸生产设备数字化、自动化和丝绸制造过程智能化。推动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力发展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不断开发复合型、差别化、功能性等高档真丝绸产品。强化丝绸产品创意设计,培育时尚,引导消费。加强茧丝绸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丝绸加工持续向适宜区域集聚发展。

3.3 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切实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建设四川省蚕桑丝绸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立研发组织体系和研发机构。以“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推进以主产市(州)、县(市区)、产业园区为重点的二、三级平台建设。研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开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重点推进优质桑蚕品种、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工厂化养蚕、自动上蔟及采摘、丝绸智能制造、节能减排印染后整理,以及蚕丝新原料和多组分功能性复合面料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引导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展茧丝绸产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

3.4 培育大企业大品牌

鼓励以资本为纽带,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租赁、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丝绸生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企业小型、分散的问题,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作用。制定品牌建设规划,支持一批基础好、对产业有一定影响力、产品有特色、产量有规模的地区和企业,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使产品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

3.5 建立现代化营销体系

在原有市场营销体系框架基础上,引导生产基地、生产企业整合资源,利用 “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茧丝绸原料、初加工、深加工产品在线销售平台,开发基于移动端的“蜀锦、蜀绣博物馆”,创建网上“四川丝绸名品店”,探索线上线下、众筹营销、网上个性化定制等新兴营销模式,促进丝绸消费建立四川丝绸跨境电商平台,开辟以丝绸销售和丝绸合作为纽带的“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一批“四川丝绸”境外体验中心、展示中心、销售网点,形成“传统外贸+跨境电商+体验店销售”三者结合的营销模式,扩大产品出口

3.6 促进茧丝绸产业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四川茧丝绸的数量和质量优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东部地区大型丝绸印染、服装企业向四川转移,带动四川茧丝绸精深加工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境外合作,引导国际资本和丝绸加工技术投向四川茧丝绸产业领域。发挥四川在蚕业、缫丝、织绸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发展对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技术出口,适时将蚕茧生产基地向其转移,或投资建设丝绸生产线。

3.7 倡导茧丝绸产业绿色发展

积极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生产、包装采购、营销及物流体系。加节能、降耗、减排的推力度,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推广“桑+”、“桑+”等桑园复合经营模式,推动蚕业生产从单一蚕业向立体农业转变。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开发产品精深加工。恢复发展秦巴山区柞蚕业,完善绿色放养技术,打造绿色昆虫食品品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8 继续推进茧丝绸产业和文化融合

 加强对蜀锦、蜀绣丝织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六合”等丝绸老字号企业的保护。深入挖掘丝绸文化内涵,将丝绸文化渗透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产业平台建设中去。加快打造以成都“锦门”、南充“都京”为代表的丝绸文化小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设茧丝绸文化产业园、体验园,发展丝绸工业旅游、蚕业观光。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丝绸博览会、区域性及行业性展览展销活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大型活动,多途径提升四川丝绸文化和产业影响力。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