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沧桑的丝绸之路 不仅传播货物 还传播思想、技术、图案

  《丝绸之路新史》

  作者:(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

  译者:张湛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着重研究了丝绸之路上的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共七座绿洲,在对大量惊人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进行科学梳理和细致分析后,写出《丝绸之路新史》,努力还原这条名声远播古道的沧桑历史。

  1877年,在中国考察多年的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193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一书中,将丝绸之路进一步明确为“从中国边境到欧洲的诸多道路”。

  芮乐伟并不认为许多人真会沿着这条路直达罗马,中国最远最大的贸易伙伴可能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事实上,历史上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各色人群,无论他们是为了躲避战乱,还是仅仅为了谋生,抑或从事贸易活动,作为丝路上多种势力中的绝对小众,因道路艰险和措手不及的刀光剑影,所以“旅人几乎总是需要向导引领,路上如果遇到障碍就会改变路线”。为了避开冬季南线祁连山绵延的雪山,穿越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得不选择难于行走、效率低下的沙漠。这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只是一个极其大概的走向,从来没有固定。

  著名学者葛剑雄亦曾撰文指出,“公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开了这条路。但这如果仅仅是一条交通路线,在张骞通西域以前,早就存在了”。可以这么认为,张骞发现了丝绸之路的存在,李希霍芬定义了这条道路。

  当然,丝绸在西域确曾大规模出现,但更多地是作为货币。据《通典》记载,公元730年到750年,唐朝政府每年向西域投入达90万匹丝帛,是因为囤兵边疆的需要。丝绸易于携带,受气候等环境影响不大,所以在唐朝囤边军队中用作货币。当唐兵用丝绸大量购置军需时,自然会大大提升丝绸流向西亚的概率。不过,这一盛景因为安史之乱而迅速夭折。

  芮乐伟的研究表明,丝绸之路显然不同于茶马古道,难民才是这条路上的主力军。迫于战争或自然灾害,西亚、南亚、中亚各地难民均在此交集。而像张骞那样肩负政治重任的使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过客,再接下来才可能是商人还有宗教朝圣者。 “这条路不仅传播了货物,还传播了思想、技术、图案”。尽管这条道路无比凶险,行人数量极其有限,但是在有限的交流中,除了中国的丝绸,还有中国发明的纸张,最终还是到达了欧洲,为印刷术的兴盛提供了重要基础。繁荣的宗教是丝绸之路上无比璀璨的一页,这条路上曾经多种宗教并存。

  虽然丝绸之路未必以商品贸易著称,然而,作为历史文明交汇要冲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引起世人高度关注,神秘的丝绸之路,再一次闯入公众视野。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突破历史上的交通瓶颈,为中国与中西亚乃至欧洲的商品贸易打通一条快捷的陆上通道。假以时日,当人们飞驰在这条便捷的洲际通道上时,对这条沧桑古道的美丽幻想,或许会实现。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