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我家的种桑养蚕史


 
 

记不得我家是何时开始种桑养蚕,只记得我还在浦江一所农村读小学时,村里就在种桑养蚕了。劳动课时,老师受村干部之托,要我们去地里采摘桑叶给蚕宝宝吃。不久,又让我们摘茧子,生产队队员将茧子挑到公社收购站去卖,听说一担茧子可以卖好几十元呢!队里有了收入,年底就可以给队员分红。

当过村会计的父亲想,种桑养蚕的收入大大超过种五谷杂粮的收入,于是,除了将水田留着种水稻,离家近的旱地种小麦和马铃薯等主粮之外,其余的地都种上了桑树苗。种桑树苗时,父亲也让我去,一是让我知道那几块地是我家的,待来年去采摘桑叶时不会搞错;二是让我动手种植,懂得农业生产的一些本领。冬闲时,父亲砍了几根毛竹和杉木,请师傅做养蚕的架和蚕簸等工具,为来年做准备。

第二年春暖花开后,桑树苗抽出新枝条。父亲适时去公社买了蚕种,腾出原本已拥挤的房子,进行了消毒处理。母亲就按着父亲的交代,精心地养起了蚕宝宝。

刚买来的蚕种几乎和油菜种子差不多,几天后,一条条有点毛茸茸、黑乎乎的东西破口而出。母亲就采一些鲜嫩的桑叶放在上面,那些可爱的蚕宝宝就爬到桑叶的背面吃,常常将一张桑叶吃成透明的,只剩叶茎。几天后,蚕宝宝胃口越来越大、越吃越长。蚕长大了就会脱皮,过了几天还要脱皮,一共要脱四次皮,长到通体透亮的时候就会结茧了。

白白胖胖大姑娘,

爬山过岭穿衣裳。

一到塘里洗衣裳,

脱下衣裳口福享。

采茧时,母亲会轻轻地说出上面的顺口溜给我们猜,我想来想去就是猜不出来。母亲说,就是我们在采摘的蚕宝宝啊!我还是似懂非懂,母亲就仔细地解释给我听:蚕宝宝吃得白白胖胖的就像个大姑娘;我们现在采摘的白白的茧子,就是她在里面无数遍的爬山过岭吐出的丝,也是为自己编织的衣裳;采摘的茧子卖到供销社的收购站后,收购站就会送去工厂,工人将它们浸泡到水里抽丝,也就是到塘里洗衣裳;等丝抽完了,蚕宝宝的衣服也就脱光了,蚕宝宝也就成了蚕蛹了,蚕蛹美味可口可以给人吃的。

母亲还说:只有少量的蚕蛹会化成蝶,蝶产卵成为蚕种,就是接下去我们要继续养的蚕宝宝。一年下来,我们至少可以养三批呢!

上初中后,我到离家10公里的中学读书,只有周六下午放学后回家可以帮父母的忙,或上山砍柴割草,或采桑叶养蚕,但几乎也只有半天多的时间,周日下午又得回学校。不久,父亲为了我的学业,把我转学到更远的中学读书,我回家的时间更少了。母亲说:你们兄弟俩好好读书,家里的事都不用你们管。

从历史课上我知道了,中国古代叫“丝绸之国”,古代的中国商人用马匹、骆驼等工具将我们的丝绸和丝织品销到国外去,实现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久而久之,那条路就叫“丝绸之路”了。这一历史知识,大大激发了我对父母种桑养蚕的崇敬,因而只要回家,我都会自觉地去地里采桑叶养蚕宝宝,尽管我不知道我家产的蚕丝会不会走上“丝绸之路”,会不会漂洋过海去异域他国,会不会成为洋人身上的服饰?但我为家里可以生产蚕茧而骄傲。以至于,那个考完中考的暑假,在家等待考试结果和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我天天在采桑养蚕。母亲说:等蚕茧卖了,你读书的钱和路费也有了。

三年的初中专,一晃而过。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浦江县中余乡,一个养蚕业发达并有丝织厂的地方。

记得是1988年春茧收购的季节,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没想到在中余乡乃至全县范围爆发了“蚕茧保卫战”。

起因是这样的:中余乡隔壁的诸暨市春茧收购价格比浦江县高,而春茧收购价格由各县自定,老百姓听说诸暨市收购价格比浦江高,就翻山越岭将春茧挑到诸暨去卖。中余乡的丝织厂收不到春茧,就得停工,作为乡镇企业的丝织厂一旦停工,工资发不出,就会造成工人上访,那不是闹着玩的。中余乡党委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置办法。讨论来讨论去,讨论出三个办法:一是以乡党委政府的名义报告县委县政府,要求适当提高春茧的收购价格;二是要求丝织厂组织人员进村收购,给养蚕户提供方便;三是在通往诸暨市的几个路口设卡,阻止当地村民将春茧卖到诸暨。于是,乡干部被分成若干组,昼夜设卡拦截春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利益的驱使下,中余乡的养蚕户想出种种办法:有的避开路口,爬山越界去诸暨;有的绕道县城和隔壁的乡镇去诸暨;也有的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做起了投机倒把的生意。由于其他乡村也发生买卖春茧、拦截春茧、抢买春茧的事,一时间,全县上下开展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春茧争夺战”。在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发生了乡干部与村民一起参与春茧买卖的事,因为事情暴露而受到应有的处分。

父亲作为一名村干部,又是共产党员,没有丝毫的含糊,不仅将自家的春茧卖给收购站,还劝养蚕的村民不要为了那点利益而让自己区里的缫丝厂停工。当时,整个浦江县有四家这样的厂,各乡镇生产的蚕茧由县里统一安排给四家厂,四家厂不得随意收购,只能到县外地去采购蚕茧,以保证工厂不停工。

上世纪90年代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经商打工,赚来的钱大大超出农村种植养殖业的收入,种桑养蚕迅速萎缩,我家的养蚕业也因势退下。当然,因为我进城工作,娶妻生子,需要母亲的照应,也是原因之一。年过半百的父亲独自在家不方便,就到一个单位做了门卫。

如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全面推开。从古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从马匹、骆驼到铁路、海运、航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路,而是中国种桑养蚕文化的延伸,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朝乡咏歌。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