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香云纱是“绸”还是“纱”?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素圈 通讯员/葛伯权)作为岭南瑰宝,佛山“香云纱”蜚声海内外百年,有“软黄金”之称。但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市场上广泛流传的“香云纱”产品,基本上都是“莨绸”制品,只是采取了香云纱的“晒莨整染技艺”,而真正有着镂空花纹且通透的香云纱“莨纱”,却一度失传近半个世纪。西樵大同村民冼达峰及吉赞村张姓四兄弟近年来通过努力,再现了香云纱的传统织造技艺,并于去年6月获得了佛山市“非遗”称号。

近两天,央视CCTV9套将播出纪录片《香云纱》,用50分钟时间讲述香云纱的制作过程和工艺,以及张氏兄弟等人三年来追寻复原传统香云纱的故事。

南海档案馆研究员张莹是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她撰写的香云纱相关论文去年曾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奖项。她向笔者介绍,香云纱发源于1915年的西樵民乐村,学名为莨纱,有着高超精湛的织造技艺和奇特的晒莨染整工艺。

不过,由于人造丝等化纤产品的冲击,莨纱的织造工艺一度消逝。上世纪末,深圳一家服装厂将“莨绸”定名“香云纱”推出市场,莨绸就被当成了香云纱推广发展至今。

“90年代后,商家把后期经过晒莨的丝织物,统统称为香云纱,只有香云纱这个美名在市场上流传,真正的香云纱却消逝了。”央视纪录片《香云纱》总监制吴火星向笔者介绍。

2013年,西樵大同村民冼达峰联合西樵民乐村的张绍景、张绍均等四兄弟成功复原香云纱传统木织机和现代电机织造生产。去年,张氏兄弟改造了旧厂房建起了“西樵香云纱丝绸博物馆”,挂上了非遗传习所的牌子,希望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昨日,笔者来到了这个香云纱传习所,看到了三台高约3米、手工操作的传统香云纱提花织布机,以及各种缫丝、图案设计等木制工具。复原的织布机一天可织3—8米纱,电机可织13—19米。“我们一年可生产3万多米的白坯纱,晒莨制作成香云纱出售可卖1万多米。”张绍景介绍,由于目前莨绸销售市场已经建立多年,恢复生产出的莨纱还在推广和市场培育阶段,目前他的订单主要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设计师定制,以及各级政府赠送嘉宾的礼品。

“我希望在讲好香云纱故事的同时,也让现在的人们知道纱和绸的区别,这个是片子的核心。”纪录片《香云纱》总监制吴火星从小在广州长大,对岭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虽然真正的香云纱已经再现,但是未来能否市场化、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目前莨绸有着稳定市场和长久品牌推广运营积累的情况下,“香云纱遗产需要政府的保护、媒体的推波助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研究,而最后发展如何,需要市场给出最终的答案。”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