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汶川布瓦遗址是黄帝故里遗址 也是蚕丛故里




石云龙(字文德)杨万忠

前  言

 《华阳国志·蜀志》引《蜀王本纪》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上文的关键词是“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黄帝”十一字。

 黄帝本三皇之一,孔安国说:天皇乃伏羲;地皇乃炎帝;人皇乃黄帝。历代无歧义。既然黄帝是蜀国的开国君主,为何又说到了黄帝之时,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说明前者的黄帝与后者的黄帝,不仅在族源上有密切关系,而且在两者之间还有一段较长的时空,期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信息,是有关黄帝的出生地,被人为地湮没了几千年,要揭开这个盖子,必须破解这个秘密,如何破解,现分述如下:

 一、黄帝先祖少典氏,居住在陕西渭水中游姜水河畔

 《炎黄汇典·文论卷》记载:近代史学大师徐旭生引《国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上言若以“少典是其父名,且黄帝经五百年而始代炎帝为天子乎?何其年之久也?”然而《史记·秦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唐司马贞《索隐》“少典之子”言:“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徐旭生又说:“有蟜氏从来无解说,比较可靠的是炎帝出生地姜水所在。”《水经注·渭水》条下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本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本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姜水当在今陕西的岐山县城东面,南流入渭水的小河,就是炎帝出生的姜水。”秦岭古代通称华山,秦岭南面就是华阳,区域很大,所以《禹贡》说:华阳黑水为梁州,它这里所说的华阳,就是梁州和雍州以秦岭为界,姜水与古华山很近,炎帝的传说,或可传播到山南边。故炎帝神农氏为南方的农业民族。现在宝鸡县城南门外临渭水,有炎帝故里祠。”

 上文是以说明少典氏族是伏羲氏族的后裔,长期居住在渭水流域中上游一带,大概在伏羲氏族的晚期,在陕西岐山的姜水之滨,生了炎帝,炎帝后来代伏羲称帝。少典氏族从公元6000多年后伏羲时代,至秦的先祖大业,经历伏羲、炎帝、黄帝和唐虞、夏、商、周,历时三千多年,是我国历代氏族中时间最长的氏族之一。长期分居在黄河上游和渭水流域及陇、蜀、陕地区繁衍生息。然而徐旭生却说,少典和有蟜氏,原居住在何处无法知道,未便妄说。试问,徐先生既然确认炎帝出生地在陕西岐山的姜水,为什么只承认儿子的出生地,不承认其父亲的出生地呢?

 致于“黄帝以姬水成”徐旭生说:“姬水无史可考”。《史记》云:黄帝东至于海,南至于江,北至于幽灵,西至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徐旭生说:“此崆峒在甘肃省之东的崆峒县,黄帝可能出生在崆峒县的崆峒山。”其实崆峒之地有三处,一是在河南省中部,一是在岷山的岷县境内,此崆峒山属《禹贡》梁州之域,与黄帝出生地有着密切关系,却被人们所忘记。

 二、黄帝先祖少典氏相传从甘肃渭水上游逐渐漫长地迁徙至岷山入蜀,定居布瓦遗址,生黄帝。

 (1)黄帝出生地轩辕之丘即今汶川布瓦,出土青铜器确定三皇氏族活动区域

 《山海经》佐证黄帝出生地在岷山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少典氏族是何时迁徙到岷江上游,无史可考?李学勤教授则认为考古工作者所发掘的青铜器可以鉴别古代三皇氏族的活动年代和区域情况。

 《炎黄汇典·考古卷》记载:“冶铜术的产生是人类二次干涉,改变了自然物质的性能,而创造出一种新物质铜的元素。冶铜术是由红铜的发展到青铜的过渡。从目前已发现的有限资料,红铜的发现以临潼县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黄铜片为最早,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直到1977年在黄河上游甘肃省的东乡县,马家窑发掘的文化遗址,经鉴定为含锡的青铜刀,距今5200年,与临潼遗址年代距约1000年。”

 我国青铜器的发现主要在黄河上游岷山山脉的甘肃省和青海地区,除马家窑发现的青铜外,在甘肃省永登县蒋家坪遗址发现青铜刀,其后又在广河县齐家遗址发现两件青铜镜,又在武威县皇娘娘台遗址,发现青铜器和青铜渣。又在永靖县秦魏家遗址发现青铜饰等,又在青海省贵德县尕马台遗址发现数件青铜镜、指环和青铜泡等。以上青铜器经测定均在5000年以上。

 然而在黄河下游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目前还未发现5000年以上的铜器,更不说青铜器了。海岱文化即仰韶文化,是指今山东省渤海与泰山之间地带;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而得名;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襄汾县陶寺遗址、临汝县煤山遗址,仅发现红铜铃和冶练红铜炉壁残块,很少发现青铜器。

 如公元前1280年殷商晚期地处中原的武丁帝为了悼念妻子妇好,仅有两件青铜器为葬祭,比黄河上游陇蜀青铜器晚了三千多年,而古蜀国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不仅从时间上早于黄河下游殷墟青铜器一千多年,从数量上更是天上地下之别了。

 青铜是以铜、锡和铅锌冶炼而成。据考证,岷山以北即《禹贡》梁州之域,是锡和铅锌资源丰富闻名于世的地区,笔者石云龙上世纪80年代就曾在陇南的成县、徽县及和县开采铅锌矿;而古蜀国的南方即黄帝封其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之地,也就是《华阳国志·南中志》地区的个固县,个固县是世界闻名的锡都,它给三星堆青铜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如李学勤教授在三星堆讲三星堆古蜀文明:“像三星堆遗址这么大规模的发现,完全可和世界考古史上一些重要的发现相比,比如像特洛伊的发现是完全可以相比的,可是有一点,由于种种的历史条件,在世界上对三星堆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证。”其原因,笔者石云龙认为,一言以辟之,三星堆属于西戎南蛮之域,这顶帽子还未摘掉之前,怎么能获如此殊荣呢?

 (2)黄帝先祖少典氏迁移至轩辕之丘路线及轩辕之丘(布瓦遗址)考古现状

 黄帝的先祖少典氏从甘肃渭水上游徐徐渐进地迁徙,至岷山繁衍生息,从渭水之源的鸟鼠山,沿上述青铜遗址临洮县及广河县南下到达岷山之巅的九寨沟雪宝顶,也是当今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道路。后来,少典氏更名为人皇。到了炎帝氏族晚期,人皇少典氏在岷山汶川县布瓦村生下了黄帝,后来黄帝继承了少典氏人皇之位,故黄帝亦称人皇。因此,西汉末年杨雄撰《蜀王本纪》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等语,故黄帝亦称人皇,前者人皇是指黄帝的先祖少典氏,后者的人皇,自然是黄帝。

 《成都晚报》2009年6月18日报道,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与汶川县、阿坝州文管所联合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在汶川县威州镇发现和确认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布瓦遗址。该遗址距今约4800年,与成都宝墩遗址为同一文化体系,是三星堆文化的前身,黄帝于岷山上游迁徙至成都平原的传说,于此找到了一定历史依据,说明“黄帝的故乡就在汶川布瓦”。早期的成都人,先祖故乡就在汶川布瓦遗址。

 据负责此次考古工作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为维修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坏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瓦群碉,2009年4月29日开始,汶川县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布瓦黄泥群碉及民居村寨”田野考古调查工作队,并入驻布瓦村,随后发现和确认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布瓦遗址。

 据介绍,布瓦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三组(龙山组),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附近,地处岷江西岸、杂谷脑河河东北岸。分布面积5万平方米,保存较好的中心区面积近1万平方米,海拨2100米。遗址表面原为一个斜坡,现已改建为梯田。调查发现的原生文化层厚度0.3—0.5米,上部的晚期覆盖层厚达约3米。工作队在遗址范围内采集到很多陶片、石器等遗物,其中磨制的残石斧2件,砺石1件,打制饼形器1件。4800年前的灰坑、红烧土和炭屑堆积等遗迹现象均还存在。

 考古学者告诉记者,采集的陶片特征与成都宝墩遗址同属一体系文化,是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均属于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的本土文化系统,距今年代约4800年。布瓦遗址将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由此印证:三星堆文化可能传承于此。长期从事川西高原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并在岷江上游进行野外考古工作近10年的陈剑告诉记者,“经过初期考察判断,处于岷江上游地区的布瓦遗址文化很可能就是宝墩文化的源头,三星堆文化也可能传承于此。”正好印证了《山海经》记载黄帝出生地轩辕之丘在岷山的说法。

 专家说法:布瓦遗址就是黄帝部族迁来成都之前的居住地。记者采访了省社科院历史学研究员谭继和,谭继和表示:“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具有相当重要的考古价值,表明了蜀文化发生、形成、迁徒、交流、交汇的过程和特征,也是蜀文化从岷山走向成都平原的重要佐证。黄帝的传说是有真实历史内核的。他们的部族也是存在的,只是被神话了。”可以这样认为,布瓦遗址正是黄帝部族迁到成都平原之前的故乡!

 布瓦遗址采集陶片特征:陶质陶色以夹细砂褐陶、黑褐陶、泥质灰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黑陶、红褐陶等,夹砂陶多为夹较细的石英颗粒;陶器纹饰包括细绳纹、划纹、细泥条附加堆纹、粗细瓦棱纹、戳印纹、凹弦纹、锯齿状花边口沿装饰等,泥质陶表面多磨光;器形包括喇叭口长颈壶形器、小口罐、钵、杯等。

 三、轩辕之丘、西陵氏闪耀古蜀国,轩辕、嫘祖龙凤呈祥嫘轩宫

 黄帝时期古蜀地区有三大氏族,以嫘祖为首的西陵氏、以黄帝为首的轩辕之丘、与轩辕之丘同囿的蜀山氏,它们为人类发展各有千秋。

 相传嫘祖的先祖是伏羲氏的后裔,沿西汉水进入四川盆地,定居在盐亭青龙山,盐亭位于西汉水之西,故名西陵氏。清朝末年,盐亭发掘的界碑刻划文字符号,不仅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刻划文字符号类似,同属仰韶文化遗存,而且与岷山和浙江河姆渡文化亦相同。六千多年前,河姆渡遗址发现野蚕丝,蜀山氏长期处于使用野蚕丝阶段,嫘祖的先祖西陵氏同样处于野蚕丝的门槛石之外,至嫘祖才首创野蚕家养的先河,为人类衣着文明洒下了鲜花。

 2015年10月《巴蜀史志》记载了《对嫘祖西陵氏与黄帝轩辕之丘的再认识》一文,该文不仅认同轩辕之丘在岷山,更重要的是引先哲们的名言说明“伏羲氏化蚕,西陵氏始蚕,蜀山氏养蚕,蚕丛氏普及蚕”是颠驳不破的史实。

 2016年3月17-18日全国史学精英聚集盐亭参加嫘祖学术研讨和公祭嫘祖大典,《华夏母亲·嫘祖》一书是这次大会盐亭县委政府编撰出版的唯一文献,书中所载“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与蚩尤涿鹿之战,嫘祖的伟大功绩,首创蚕桑,编绢制衣,嫘轩联姻,龙凤呈祥嫘轩宫,嫘祖的美丽传说,西陵之女彩凤投怀,采果奉亲,初识桑蚕茧”等主要内容均源自以2008年石云龙文、石小玉画《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该画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受到群众的赞扬。

 “相传,生活在黄河上游岷山一带的轩辕氏部落,得知西陵部落有位美丽的女子,嫘祖发明了缫丝制绢之术,族人衣食丰足,人人都穿丝衣,内心仰慕不已,在嫘祖的舅父歧伯的引见下,黄帝终于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嫘祖,两人一见钟情,嫘祖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件丝衣送给黄帝作为定情之物,在歧伯的作合下,嫘祖与黄帝在青龙山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黄帝在前,用红丝牵着嫘祖绕场一周,身后跟着各部落联盟酋长,夫妻二人行三拜之礼,婚后,嫘祖和黄帝住在青龙山行宫里,后取名嫘祖宫。”

 四、黄帝新津宝墩建古城,嫘祖生下青阳及昌意。

 黄帝在汶川县布瓦村继承其先祖少典人皇之位,长期居住在山峪之中,与兽争食,过着狩猎生活,人称山岳民族,穷则思变,跨出山岳,进入成都平原,地尽其利,人尽其能,黄帝制造了木质马拉车,车前上方横木称轩,车后系车轮横木称辕,因系黄帝首创,故名轩辕,黄帝诞生之地亦称轩辕之丘。

 嫘祖和轩辕婚前有这样一段佳话:嫘祖陪着轩辕来到灯火辉煌的议事厅,嫘祖身穿长裙丝衣,腰束水红色丝绦,外罩金色披风,头上秀发束着雪白的丝巾,黑白分明,显得十分端庄,文静而俊秀,白里透红的鹅蛋脸,带着笑容,在灯下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和蔼可亲地说:“久闻轩辕英才盖世,智勇双全,小女子早已钦佩,今亲来西陵实西陵之幸事,再次表示欢迎。”轩辕笑道:“嫘祖首创蚕桑,缫丝制衣,造福一方,功高日月,当今天下四雄对峙,不知今后如何发展,还望赐教。”嫘祖说:“当今天下名为四方,实为二方,蚩尤拥有庞大兵力,力量不可抵抗,炎帝虽日益衰落,但实力不可小觑,惟你轩辕养性爱民,有谋远志,深受群众拥戴,而我西陵农桑兴盛,兵强马壮,如轩辕真心加强与我西陵部落联盟,再与炎帝部落联盟,广结天下部落,联合共抗蚩尤,那又另当别论了。”轩辕急切地说:“我这次前来正是想与西陵部落结盟,广结天下部落,共谋大业,不知意下如何?”嫘祖摇头说:“我非称雄天下之人,如果天下统一,广推农桑,黎民丰衣足食,我就心满意足了。”轩辕大喜,真挚地说道:“我与嫘祖真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一旦实现天下统一,我定将你的愿望变为现实,决不食言,现在,仅以鲜花向你求亲。”嫘祖脸颊微红地接过宝珠后说:“好,看来我们是志同道合了,从今日起,我西陵部落与你轩辕之丘正式结盟,希望你不忘我的初心。”两人心心相印,脉脉含情,一个是盖世勇将,仁爱济苍生,一个是淑女奇才,娇美智超群。

 黄帝和嫘祖还在新婚蜜月之中,就告别亲人,离开嫘轩宫,黄帝去新津建筑土城,嫘祖前往蜀山氏教导蜀山氏的民众野蚕家养。他们各自实践婚前的誓言。他们的事业深得群众的支持和赞扬。三年之后,嫘祖在江水之滨的宝墩生下了大儿子青阳和小儿子昌意,乐得轩辕黄帝喜在眉梢,爱在心间。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新津县岷江边宝墩古城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黄汇典·考古卷》记载:近年来在长江上游地区的成都平原,发现了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郫县古城和崇州双河等5座史前时期的古城遗址,这些城址大多建筑在岷江沿岸的土地上,具有岷江平原土质的特点,5座城址总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以上,是龙山文化时期古蜀国最大的古城遗址。城址的建筑方式,从宝墩城址的城墙解剖分析,为平地起建,边堆土边拍打或夯打的堆筑法,它的年代据碳十四测定为距今4600年左右,属龙山文化黄帝时期的遗址(详文见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嫘祖文化·总第三期》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石云龙撰《黄帝诞生在四川岷山汶川布瓦遗址》。)

 五、青阳降居宝墩,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子颛顼任布瓦酋长,其次妃生子蚕丛。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生二子,一曰青阳,降居江水,一曰昌意,降居若水,娶昌朴,生颛顼。”

 日月如梭,转眼二十年,黄帝封青阳于宝墩,协助执行政务,封昌意于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朴,生子颛顼, 颛顼后任汶川布瓦酋长,他的次妃生下蚕丛。

 六、嫘祖辅佐黄帝北上统一中原,于新郑建国都,派青阳赴山东曲阜任诸侯发展蚕桑生产。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上文是说,北方中原地区,氏族诸侯之间以强凌弱,相互攻伐,轩辕和嫘祖与时俱进,带领精兵良将,北上中原,抗击强暴,沿着岷江逆流而上,跨出岷山,与炎帝三战于阪泉之野。击败炎帝,嫘祖一直希望轩辕与炎帝结成联盟,共抗蚩尤,故向黄帝谏言:“万万不能强攻,战争越激烈,人民越不得安宁,请你把劝和的工作交给我,我当竭尽全力完成和解任务。”轩辕认为两军交战,此举是危险行为,嫘祖便把目光投向歧伯,岐伯会意说道:“我占了一卦,危险虽有,但终会化险为夷。”轩辕听歧伯一说便道:好,就派元妃代表我去劝和,表示诚意。”嫘祖便前往炎帝营地阐明利害关系,完成了和解任务,结盟共抗蚩尤。

 后来,炎黄联盟一举活捉了蚩尤,相传黄帝与嫘祖泰山封禅,蚩尤还为黄帝牵马坠镫后封为战神。

 《五帝本纪》云:“轩辕平息蚩尤之后,与诸侯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上文是说:黄帝擒灭蚩尤之后,在釜山与诸侯核对符文,并在涿鹿的山沟里建立了都城。

 相传《三家》注《史记》云:南北朝斐骃注《集解》,引东汉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子也。”又引西晋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皇甫谧一锤定音,黄帝有熊氏建都于“新郑”。唐张守节注《正义》云:“黄帝于新郑建立国都,号有熊国君也。”

 2016年(丙申)郑州4月9日电,桃李芬芳映溱洧,农历三月三龙抬头,在河南新郑举行黄帝拜祭大典。

 黄帝和嫘祖北上统一中原之后,派遣嫘祖之子青阳至曲阜发展蚕桑,任诸侯。

 故《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晋郭璞注云:“少昊金天氏,帝挚之号,嫘祖子青阳是也。”《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对昭公言云:“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为鸟,为鸟师而鸟名。”清朝郝懿行注云:“少昊,孺养帝颛顼于此,琴瑟为戏弄之具,靦留遗于此也,少昊即颛顼之世父,颛顼是其尤子,世父就国,尤子随行,眷被幼童,娱以琴瑟。”上文说明颛顼曾跟随叔父青阳学习治国之道。

 七、黄帝逝世后,颛顼继承黄帝位,封蚕丛为蜀侯,历经夏、商、周世代为侯伯。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崩,葬桥山,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立,是为帝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上文说的是黄帝在位一百年,死后安葬在陕西桥山,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颛顼继承了黄帝之位,即高阳,高阳是位有德的明君。

 颛顼继黄帝位后封他的次妃的儿子蚕丛为蜀侯在古蜀国普及发展蚕桑。

 故《华阳国志·蜀志》引西汉杨雄撰《蜀王本纪》云:蜀地建国,是从人皇开始的,到了黄帝时代,黄帝为他的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儿子高阳,这就是帝颛顼,分封颛顼次妃的儿子蚕丛在蜀,世世代代为侯伯,历经夏、商、周三代。周武王攻打商纣王时,蜀国也参与了作战。

 上文是说:颛顼的母亲,是长期使用野蚕丝的蜀山氏的女儿,到了嫘祖时代,嫘祖发明野蚕家养,给人类衣作文明启了先河,嫘祖教导蜀山氏野蚕家养的方法,颛顼帝把他次妃生的儿子蚕丛封到蜀国普及发展蚕桑生产,世世代代为蜀侯,历经夏、商、周三代,把蜀锦推向了世界。

 八、《山海经》数十条经文佐证黄帝诞生地轩辕之丘在四川岷山,震惊海内外。

 1、《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棲为吉,不寿者八百岁。”晋郭璞注云:“其国在山南边也。岷山之南。”清郝懿行注云:“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此云岷山者,以大江出岷山故也。”该段经文关键词是“江山”二字,“江”指的是“岷江”,“山”指的是“岷山”,大意是,轩辕之丘位于岷江流域,岷山的南边,环境优美,没有凶夭,可以长寿,是人类居住的好地方,即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九寨沟和汶川县一带。

 2、《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当代史学大师袁柯注:《山海经》新释《楚辞·天问》云:“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鲧疾修盈?”此段经文自来多不得其解,自唐兰《天问·阻穷西征新解》,谓“穷”即《山海经·海外西经》“穷山”,鲧尸剖而生禹,其尸体遂化为黄熊而西征,被阻于穷山,率越岩而南,求治于诸巫,乃豁然贯通焉,鲧所被阻之“穷山”即此“穷山”,故“穷山”就是“岷山”,千古之谜,一石击破井底天。

 历代史家对屈原《天问》“阻穷西征”多有评说,古辞释白文:鲧被放逐不准西行,高山峻岭怎么越?鲧为何要化黄熊?神巫为什么使他复活?鲧治水让人们种上了黑色的黍子。水边河畔长满了香花瑞草。鲧有功于民,为何仍然遭受驱逐,同四凶一样摒弃?使他身后长背恶名呢?

 上文说的是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对《山海经》记载的黄帝诞生地轩辕之丘在岷山的解释,可是二千多年来,此数语多不得其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大学教授袁珂于1980年所著的《山海经新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明确记载了黄帝诞生在四川岷山,轰动了海内外。1981年3月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伊藤清司教授率研究生来成都访问,在锦江宾馆会晤袁珂教授,该《山海经新释》研究生人手一册。1984后4月法国雷卡·马蒂厄博士著《山海经译注》引袁珂《山海经新解》达六十余处,尤以《楚辞·天问》“阻穷西征”更为抢眼。台湾和韩国史学者相继来成都拜晤袁珂教授。

 《山海经》几十条经文为黄帝出生地轩辕之丘在岷山作出了强有力的佐证,明确定位轩辕之丘的真实地理位置,给我们今天研究黄帝诞生地增添了正能量。同时,黄帝诞生在岷山,嫘祖诞生在盐亭,于史籍符合史料,于距离远近适宜。



本文重要说明

 一、西汉末年,杨雄著《蜀王本纪》开篇即言:“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这段内容为西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蜀志》所引用。

 《蜀王本纪》原文到了南宋时就迭失了,到了明朝万历年间,郑朴搜求散见于《史记》、《文选》注及诸类书中的《蜀王本纪》文字,辑集成书。该书云:“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语。”

 笔者认为,郑朴所言“蜀之先,称王者蚕丛、柏灌”是正确的,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71年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平王东迁,周王朝从此衰败,这时蜀侯蚕丛在西周诸侯中率先称王,随后史称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诸侯相继称王,本来古蜀国开国之君主是黄帝可是后来被人为地误解为是蚕丛。其原因是,几千年来人们因疑古思潮对中华文化一源论和古蜀文明产生的误解今天应该理顺了,古蜀国戴了几千年的“蛮夷之地”这顶不明不白的黑帽子今天应该彻底甩掉了!

 二、《史记》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轩辕之丘在何处,历代没有定论,例如《炎黄汇典·文论卷》几十篇论文都在寻找探索黄帝的出生地,一说在西北,一说在崆峒,均无定论。然而《炎黄汇典》记载: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教授撰《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认为,关于黄帝的出生地《大载礼记·帝系》、《纪年》、《山海经》、《世本》、《史记·五帝本纪》、《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书是古史,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其意义是不容抹杀的,绝不是杜撰,是因疑古思潮和中华文化中原一源论而被忽略,从考古发现上看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可惜李学勤教授如此重要的论述,却乏人理解。

(本文文责自负)

作者:石云龙 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顾问(手机:13398497249)

杨万忠 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