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蜀锦匹晚霞 匠心织春秋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描绘了一幅锦江河畔少女濯锦的美好画面,其中形容能够媲美晚霞的,即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蜀锦。



2.jpg

蜀锦(八达晕锦纹样)远观似一抹晚霞

3.jpg

蜀锦纹样繁多,锦面富丽典雅

蜀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蜀”是四川古称,“锦”指“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因制作工艺复杂,人工奢耗,自古就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历代文人倾心于蜀锦,汉代扬雄在《蜀都赋》中极尽赞美,前蜀韦庄称其“得自神仙手”,唐代温庭筠诗曰“簇簇金梭万缕红”,唐代王建“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再现蜀锦织造过程,美不胜收。


5.jpg

“簇簇金梭万缕红”

6.jpg

蜀锦织造大师传授“得自神仙手”的技艺

每一匹蜀锦的诞生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设计图案,将图绘制到有格子的纸上着色,这个过程叫“点意匠”。

7.jpg

挑花结本

挑花工再将结构、位置、色彩的所有信息挑制成花本,形成一个个绳结。“挑花结本”相当于编程,而后的“过花本”相当于程序装载,经过漫长梳理,经线纬线一一归位,至此才正式进入“织造”阶段。

8.jpg

完成准备程序,经线纬线一一归位

“织造”涉及打结、挽花、投梭多项技艺。经线纬线有9600根,连接的纤线达11520根,指挥调动它们犹如排兵布阵,丝毫之间气象万千。每根丝线的粗细只有1毫米,技艺娴熟的匠人能在1秒钟之内找出断线,重新接合。

9.jpg

由于摩擦撞击,丝线断裂是频发故障

10.jpg

技艺熟稔的匠人能迅速找出断线接合

小花楼木织机操作需要两人默契配合,楼上的挽花工控制图案,用恰当的力度在万余根线中拽出需要的部分,楼下的投梭工控制颜色,依照既定顺序把两斤重的梭子在经纬细腻的丝线里流畅地甩出来,每织1厘米就要投梭120次。长年累月的重复,方能练就指尖的行云流水,历代匠人匠心织入了华锦的每一寸起伏。

11.jpg

挽花工在小花楼木织机上拽线控制图案

12.jpg

投梭工默契配合,准备发梭

蜀锦奇丽工巧,广受捧爱,从战国起就是出口贸易品,并由此开辟了一条从四川到印度,远达中亚、欧洲的“南方丝绸之路”。汉代,蜀汉置“锦官”一职管理织锦,成都因此得名“锦官城”。经历隋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发展,蜀锦制作臻善臻美。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jpg

蜀锦通过丝绸之路蜚声海外

14.jpg

现代蜀锦美轮美奂,散发“东方美”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中珍藏的清代道光年间的小花楼木织机,至今运作良好,发出的吱吱呀呀声,仿佛述说着丝绸之路上的精彩故事。伴随“一带一路”,包含蜀锦在内的“东方美”再次照亮世界,精彩的故事还在继续。

资料来源:成都市纪委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