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悠悠南丝路

 □宋明 本报记者 王卫

 在中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间,隐藏着一条古老、坎坷而神秘的道路。

 早在两千多年前,这条蜿蜒的古道上,商队往来,“叮叮     ”马铃声回荡在山谷间,一匹匹精美的丝绸,从这里出发,装饰了从伊洛瓦底江到地中海的王公贵族;公元之初,南亚佛教的高僧跋山涉水北上,使川滇成为受到佛教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以后,南海的珠光宝气由此而辉煌汉家宫廷;印度的音乐舞蹈,缅甸的杂技也曾几度轰动唐都长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沿古道的走向而筑的滇缅公路,依然是中国和西方盟国最重要的国际交通线。

 这就是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

 大探险家张骞的惊奇发现

 事实上,南方丝绸之路,古称“蜀身毒道”,是我国古代据考证比人们熟知的北方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对外通道,开辟年代在先秦时期。它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最早尝试。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地(今成都盆地为中心的川西南地带)商队,便驱赶着驮运丝绸的马帮,走出川西南平原,来到青衣(今雅安),踏上了崎岖的山间小道,经邛都(今西昌)、渡金沙江,在叶榆(今云南大理)稍事停留,再到滇越(今云南腾冲及其东南)驻留,等待着与印度商人交换。有的再往前行,到伊洛瓦底江上游,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阿萨姆,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抵印度平原;或由伊洛瓦底江航行出海,经海路到印度。只是,这一切经济文化活动,默默无闻地大约经过了两个世纪,中原的人们都一无所知。

 《史记》载: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与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张骞于建元二年行至陇西,经过匈奴控制区域,被俘,十三年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历尽艰辛辗转回到长安,虽没有达到出使大月支联合抗击匈奴的目的,却给汉武帝来带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张骞回到长安后,便急冲冲地向汉武帝上奏他的发现,说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许多蜀地的布匹和邛竹杖。那里离中国有万里之遥,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蜀地物产?原来,蜀地的商人在身毒国(今印度)开有许多市面,专营中国西南的物品。大夏的蜀布和邛竹杖便是商人们从东南数千里的身毒国买去的。

 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甚感震惊,那遥远闭塞、人迹罕至的西南夷,汉武帝过去只知那里有名贵的笮马,肥壮的牦牛,精美的帛叠,廉价的僰僮,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臣民早已走了一条近便的道路,同异域邻邦有了如此密切的联系。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并派四路使臣下西南,探明这条道路的具体走向。一个从西南夷通向身毒古道的宏伟计划在这意外的发现中揭开了序幕。南方陆上丝绸路,从此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南丝绸之路从凉山经过

 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为起始点,从成都出发后分为东西两条。西边的一条经过邛崃、雅安、西昌、会理、楚雄到滇中的云南驿,这条道称为“零关道”,东汉时又叫“牦牛道”,唐代被叫作“清溪道”,是南丝路的主道;东边的一条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在云南驿与“零关道”汇合(其中宜宾的一段称为“僰道”),这条道因后来开通为官道时“道宽五尺”,因此得名为“五尺道”。“零关道”与“五尺道”汇合后,继续向西延伸,称为“博南道”,因为需要翻越高黎贡山和跨过怒江、澜沧江等天险,开道工程十分艰难,所以在汉代就留下了“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度兰津,为他人”的歌谣。“博南道”经过大理、保山、德宏,翻越高黎贡山后出境,经过今天缅甸的密支那、八莫,再向北通往印度,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通道。此外,在这三条干线之间还有一些支线,如经新市镇,过雷波、美姑、昭觉到西昌,连通五尺道和灵关道的支线;从西昌经盐源、丽江,连通大理的支线等等,这些干线与支线共同组成了我国西南地区古代密如蛛网的交通网络。

 凉山境内有着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南方丝绸之路的遗迹是凉山非常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这些路段在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使用。今天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南方丝绸之路已鲜为人知。但俗话说“人过留声,雁过留痕”,其实人过也同样会留下痕迹,比如汉代移民在南丝路上留下的城镇,还有那些世代而居的民族,由于地域宽广,这些民族仍然保留着各自独特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如果你愿意,沿着这些南丝路上的指路标行进,你就会重新踏上这条古老的道路,或许还能寻到一点大西南文化之谜的蛛丝马迹。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