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洞藏锦绣六百年之—— 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织成锦被的保护与研究

一、历史沿革

    鸽子洞元代洞藏遗址位于河北省隆化县西北湾沟门乡与白虎沟乡交界的白虎沟乡辖区内,距湾沟门乡茶棚村窑沟垴自然村450米。地处窑沟垴前山一北缓南陡突起岩峰南面峭壁的山腰,海拔高度1010米。鸽子洞元代窖藏发现地点鸽子洞因洞中长年栖息成群山鸽,故当地人称之为“鸽子洞”。据地质结构和现象分析,鸽子洞应为人工开凿,年代不祥。1999年1月,埋藏于鸽子洞黄土层中的包裹被茶棚村张立满等4名少年发现,出土了丝织品、文书等珍贵文物66件,现被隆化民族博物馆收藏。推测该批文物应为元代时期,装有丝织品等物品的包裹被人埋入鸽子洞的黄土层中,洞藏主人身份不详。
 
1.webp.jpg
 
隆化鸽子洞洞藏位置示意图
 
2.webp.jpg
 
隆化鸽子洞口
 
    河北隆化县鸽子洞洞藏出土珍贵的元代丝织绣品文物51件套。这批织绣品主要是服饰、布料和生活用品。品种包括被面、袄、鞋、袍、网、面罩、带饰、挂饰、针扎、镜衣、护膝、枕顶、袋、镜衣、坠饰等。所用的纺织品材料有缎、绢、纱、罗、锦、纳石失(织金锦)等多个品种。各种织绣品面料的颜色有30多种,纺织纹样有40多种,特别是“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织成锦被”(以下简称锦被),被专家誉为目前举世仅存填补国内空白的珍品。这批元代织绣品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元代服饰文化学科的珍贵实物资料。
 
3.webp.jpg
 
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织成锦被(局部)
 
二、保护修复
 
    隆化地处华北山区,四季分明,夏季连阴雨气候潮热,冬季多风沙,温度低到零下30度,全年温湿度变化大,这种气候环境不利于纺织文物的保存。这些纺织品在发现时由于人为因素,出土时一些文物被撕裂、割破。还有这批纺织品文物出土后未经过科学系统的保护修复,加之隆化民族博物馆不具备恒温、恒湿的保管条件。造成这批珍贵的元代丝织绣品,已经出现极严重的霉斑、脆裂、褪色、等劣化现象,如再不及时进行科学保护,后果难以设想,损失无法估量。得国家文物局支持立项,自2006年始由王亚蓉先生带领首都博物馆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团队人员对这批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该保护修复项目历时4年,锦被便是此次保护修复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件。
 
1、修复前文物保存状况
 
    修复前锦被出现多种病害情况:结构变形、遍布霉斑、严重褪色,有破洞脆裂、多处折痕、边缘开裂等。
 
4.webp.jpg
 
破洞
 
5.webp.jpg
 
开裂
 
6.webp.jpg
 
霉渍
 
7.webp.jpg
 
褶皱
 
2、保护修复流程
 
    锦被的保护修复采用传统修复方法与科学保护技术有机结合进行。主要从消毒→修复前记录及观察(文字记录、绘图记录、图像记录等)→科学检测分析(织物分析、组织鉴定、污染物检测、织物染料测定、面料颜色测定等)→修复方案制定→实施修复(清洁→阴干→整形→修复材料选择及预处理→织补、加固)→预防性保护等环节对其进行修复保护。(流程详见《藏锦绣六百年——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元代文物》一书)。
 
8.webp.jpg
 
修复前
 
9.webp.jpg
 
修复后
 
三、工艺研究
 
    锦被通长240厘米,宽161厘米。系两幅80.5厘米宽的六色织锦拼接而成,两幅之间花纹对接工整。面料图案饱满,层次分明,雅致大方,色彩丰富艳丽,用料上乘,工艺精湛。
 
    面料边维宽0.5厘米,上下机边均宽3.6厘米。被面花纹分为三段:一、二段作为被头,总长52.8厘米。花纹同为串枝牡丹鸾凤纹,图案单位纹样经向为17.6厘米,纬向为20.3厘米。第一段图案呈二方连续排列,为白色地上显浅褐色鸾凤及牡丹纹,深褐色勾边,并辅以深绿色枝叶;第二段图案呈四方连续排列,为蓝色地上显明黄色鸾凤及牡丹纹,深褐色勾边,草绿色枝叶相衬。第三段为被面主体,长180厘米。图案为串枝牡丹莲花纹,辅以小朵莲花、牡丹、枝叶等填充。单位纹样纬向主花由两朵牡丹及一朵莲花组成,以棕黄色为地,经向四行为一个颜色循环(主花颜色排列:白、浅黄、蓝、浅黄),经向循环为36厘米,纬向循环为20厘米。元代丝绸的纹样基本上继承宋、金风格,但布局上宋、金较疏朗俊秀,元代的充盈而不窕。
 
10.webp.jpg
 
被头纹样 局部
 
11.webp.jpg
 
主体纹样 局部
 
    背面两端均留有机头(俗称:局头)和起水边,并用两整幅拼缝,内幅宽79.4厘米,外幅宽80.5厘米,织造筘痕明显,纹样以宝相花、莲花、牡丹、菊花为主。
 
    被面织造分为两组经线,地经:褐色,投影宽0.2毫米,S捻,密度56根/厘米;门丝:白色,投影宽0.15毫米,无捻,密度14根/厘米。纬线也分两组,地纬:褐色,投影宽0.25毫米,S捻,密度16根/厘米;纹纬:分别为褐、白、绿、红、蓝、黄等颜色,S捻,投影宽0.3毫米,密度24根/厘米。地经与地纬成3/1斜纹组织,门丝与纹纬交织为重平组织。这种结构就目前发现的纺织品看与内蒙古集宁路古城窖藏出土的格里芬锦被属同一类[1]。
 
12.webp.jpg
 
组织结构正面
 
13.webp.jpg
 
组织结构背面
 
    锦被从面料种类上来说为锦缎类。锦缎是指以经丝为地组织、管理花纹经丝叫门丝,又叫纹组织,起固结纹纬的作用。人们常常把门丝固结纹纬的多彩缎地提花丝织物称为锦缎或锦。这种织造方法在出土纺织品文物中,初见于宋代。
 
    该锦被以四枚缎为地组织,外加门丝的纹组织,专业名称为“双层固结”。这种组织以前称为“特结锦”,“特结”是对织锦的笼统说法,而该组织的门丝作用在于固结,因而经这种工艺处理的织物称为“固结锦”较准确,其花纹与门丝交结点有平纹和斜纹两种。工艺方法为漏地满提花将地盖住,其他图案均采用漏地法勾勒纹饰边缘,其织造方法逐渐形成基本特点,为明清缎纹组织打下一定基础。
 
    锦是一种古老的织物品种,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一种多彩的提花织物“锦”就诞生了[2]。江西靖安东周大墓出土的狩猎纹锦,织造技术已发展的十分精湛,经线密度达到240根/厘米。
 
14.webp.jpg
 
东周狩猎纹锦原件
 
15.webp.jpg
 
组织结构图
 
16.webp.jpg
 
意匠图
 
    缎纹组织是三原组织中最复杂和产生最迟的,目前从实物和文献上看我国缎织物最早出现于宋、辽时期[3],缎纹织物是表面光洁明亮、柔润滑顺的丝织品种。后来成为我国丝绸的一个大类品种,其应用非常广泛。我国古代的缎类织物都采用色织的方法,工艺难度较大。
 
    缎,明代以前多作段。段本来是丝织物的单位名称,也可写作端。《唐六典》载“罗、锦、绞、段、纱、毅、纯、细之属”。这里“段”作为丝织物的一个新品种初次出现,但是文献上并无对这时期“段”的说明,而出土的唐代丝织品文物中也没有缎纹组织或具有缎纹效应的例子。从宋、元开始,段作为丝织物品种名称使用渐广,并且出现“捻金番段”、“苏杭色段” 、“销金彩段”和“龙纹段”等具体名目[4]。宋、辽时期基本以四枚缎为基础,到明代后,发展为五枚缎织物。元代正处在缎纹织物发展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四、复织研究
 
    该锦被为锦织物地子上四枚缎组织的罕见实例,这之前锦织物地子的缎组织都是三枚缎。四枚缎的应用,可判断这时期织锦地组织应是从三枚缎向四枚缎发展的过渡期,这种技法的衍进在织锦上的应用使锦地显得更光亮,面料也显得薄些,整体是在织造技法和传承上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当然后世七枚缎等更亮更薄的工艺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元代锦被的创新,其纬地经花的组织结构使束综提花机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发挥[5]。可以说此锦被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工艺等研究价值。再则锦被是隆化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适宜长时间展出和提用。基于上述原因王亚蓉先生受隆化民族博物馆委托,带领社科院纺织文物研究基地的团队对锦被进行了复织研究。以下为复织研究方法及结果。
 
1、织造工艺设计
织造:木机
类别:复织
尺寸图:
 
17.webp.jpg
 
意匠稿:
 
18.webp.jpg
 
19.webp.jpg
 
2、织造参数
长240cm,宽161cm;两幅拼接。
外幅宽81cm,内幅宽80.cm,边0.5cm*2
经密:56 T/cm,纬密:22T/cm;
甲经丝总头份80×56=4480根
间丝点:平纹
门丝:14T/cm;乙经丝总头份80×14=1120根
纹经密:14T/cm(4根经+1根门丝)
纹纬密:22T/cm
边:平纹   12×2=24
组织:1/4 右斜纹
筘号:14号(每齿穿入4根经+1根门丝);后改为28号
织物总经数:4480+1120+24=5624根。
大纤:80cm×14T/cm=1120T  每根大纤穿入4根经丝
范子:4扇 1120+6=1126   范密:14T/cm
障子:2扇560              障密:7T/cm
意匠比:8:13  横做
靠近第一段花纹的地方还织有两条黄色的边线 ,上下机边均3.6厘米
纹样尺寸:
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同:经向17.6cm  纬向:20cm
第三段:总长180cm  图案尺寸:经向18cm纬向:20cm
 
3、原材料色号和用量
经:茄灰:色号08B-237    染色:20/20/2  熟  染8公斤
纬:茄灰:色号08B-237    染色:20/20/2  熟
门丝:豆灰:色号08B-242  染色:20/20/1  生  染1.5公斤
细绒:
(1)莲灰:色号08B-508    染色:20/20/10  熟 染2公斤
(2)柚黄:色号08B-259    染色:20/20/10  熟 染4公斤
(3)靠蓝:色号08B-311    染色:20/20/10  熟 染2公斤
(4)青扪:色号08B-331    染色:20/20/10  熟 染2公斤
(5)碧绿:色号08B-427    染色:20/20/10  熟 染2公斤
(6)深蓝绿:色号08B-429  染色:20/20/10  熟 染4公斤
(7)生褐:色号08B-255    染色:20/20/10  熟 染1公斤
(8)本白:色号08B-501    染色:20/20/10  熟 染4公斤
 
4、复织结果
 
20.webp.jpg
 
原件
 
21.webp.jpg
 
复织件
 
参考文献:
[1]隆化民族博物馆:洞藏锦绣六百年——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元代文物,文物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P76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12 月第一版P9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12 月第一版P226-P227
[4]包铭新:关于缎的早期历史的探讨,中国大学纺织学报第十二卷第一期(1986年)
[5]罗群:元代纹锦被面的组织特色和织造工艺,洞藏锦绣六百年——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元代文物,文物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P217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