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找回丝绸上的浮雕——漳缎

1.webp.jpg

漳缎,被誉为“丝绸上的浮雕”,它是古代绒类织物的代表作,源于福建漳州的漳绒。

明末清初时,漳绒的织造技艺传到了江浙地区的官办织造局,而聪慧的苏州织造高手们将漳绒的织造方法和苏缎技术相结合,又融入了云锦的大提花图案风格,应用束综提花织机的提花技术,创新出一种以缎纹为地,绒经起花的全真丝色织提花绒织物——漳缎。它质地挺括,绒花饱满缜密,立体感极强,做成服饰华贵而不张扬,康熙帝颇为赞赏,下令苏州织造局发银督造,而且专供朝廷,不得私售,一直到鸦片战争前,苏州漳缎始终保持着全盛之势。

2.webp.jpg

之后的漳缎发展几经起伏,现在,苏州生产漳缎者寥寥,其他地区也只有丹阳、海安等地有零星几家个体厂家生产漳缎,而对于漳缎的研究,苏州丝绸博物馆书记王晨,可以说是“第一人”。

王晨与漳缎的缘分,要从她进入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始。而在这之前,她是苏州丝织试样厂的一名设计师。80年代后期,当时的技术副厂长,后来的苏州丝绸博物馆首任馆长钱小萍挑选了她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助手和学生,工作认真、表现突出的王晨给钱小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钱小萍已经开始筹建苏州丝博馆,当博物馆落成后,钱小萍向她发出了来馆工作的邀请,王晨欣然同意了。

3.webp.jpg

刚进入丝博馆的王晨从事的是古丝绸的研究工作,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丝织试样厂时她接触的都是现代丝绸织物,与古代丝绸在织造技术、织物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她只能边工作边学习,尽快熟悉这一新的领域。凭着之前在试样厂和纺织学校的学习、实践经验,聪明好学的她逐渐掌握了不同年代的织锦结构与织造技艺,了解了传统织机的装造原理,学会了依照文物绘制意匠图(在一定规格的方格纸上放大并点绘出纹样),再按意匠图手工挑制花本,并参与复制出两件唐代织锦。

为了丰富博物馆的藏品,也为了全面展现苏州丝织业的昔日繁荣,钱小萍馆长从民间征集来了一架漳缎机,并邀请了一位织造漳缎的老艺人谢明根来馆进行织造表演,王晨就是从这时开始关注漳缎的。

一开始,谢明根师傅还带着年轻的徒弟,后因年事已高,只能口头指导,不能再具体操作,不久便离开了博物馆。后来,这台漳缎机上所用的花本发生了损坏,没有了花本,织工们就无法织造,他们着急地找到了王晨,当时担任馆长助理的她负责文物复制和织造纺的管理工作,得知这一情况后,王晨决定自己重新做一本。

4.webp.jpg

在翻阅古籍、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王晨才发现,关于漳缎的工艺,文字记载少之又少,她只能转而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先根据已经织出的图案画出意匠图,再根据之前的规格挑花本。凭借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纹样设计的基础加上复制文物的经验,王晨最终成功复原出了花本,恢复了织机的运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对漳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漳缎的生产工艺、织机和织物品种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上升到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论文,分两期发表在《丝绸》杂志上。2003年时,钱小萍馆长负责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一书,其中关于漳缎的章节就是由王晨完成的。

2008到2009年发生的一件事,真正触动了王晨想要再次挖掘、弘扬漳缎技艺的心。

当时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负责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锦、宋锦、缂丝、杭罗等都在其列,却没有漳缎,王晨提出了加入漳缎的建议,却因漳缎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而被驳回了。看着苏州的宋锦、缂丝无论是织造还是研究都热火朝天,漳缎却是乏人问津,馆里唯一的一台漳缎机也已被“雪藏”多年,不能再运转,王晨萌生了让漳缎再现昔日辉煌的想法。

先从理论研究开始。王晨申报了清华美院的柒牌非遗研究与保护基金,拿着课题费,她带着小组成员启动了对漳缎的历史研究。漳缎的源头在哪里?跟福建漳州有着怎样的联系?漳绒和漳缎又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她走访了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漳州市非遗办,还翻阅了《漳州志》,寻访了民间老艺人,实物加上文献,最后的结论是:在漳州并没有漳缎出现,而苏州漳缎的起绒技术源于漳州漳绒。具体的演变、发展历史,以及漳锻的织造工艺,王晨最后整理形成了一篇五万余字的结题报告,被评为那一批的优秀项目。

5.webp.jpg

理论知识有了,还需要实践。因为古代的漳缎是宫廷贡品,民间甚少流传,想要看到最好的漳缎织物,还是要到故宫博物院。在那里,她看中了两件织物,提出要进行复制。走完了繁琐的申请流程后,王晨终于开始了古漳缎的复制工作。第一件是“湖色缠枝牡丹纹漳缎”,它是多色起绒——即三种色彩同步起绒,还通过彩条工艺同时呈现五种色绒,不仅如此,更少见的是花纹处绒毛和绒圈同时呈现,其工艺复杂程度可见一斑。王晨先在故宫仔细观摩了原件,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记录了文物的组织结构、经纬线密度、花纹循环尺寸、色彩等等。回来后根据笔记反复琢磨,确定织物规格,又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定稿意匠图,再根据意匠图挑花本,由于工艺的繁复,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才挑好,而造机更是用了1年。“能参考的资料太少,又无法反复试验,我只能根据原件的信息自己反复思考分析,还要确保最后的成品达到原有文物的水准。”

现在展示在丝博馆里的漳缎织机体型异常庞大——长8米,宽1.5米,高3.6米,共有1600多个绒经管、泥砣、料珠等配件,是目前国内古代提花机中造机难度最大、织造工艺最复杂的漳缎机。制作这样一个不可重来的“庞然大物”,王晨也是费尽了心思。不仅要对织机的构架了如指掌,还要根据文物的工艺需求进行细节调整,以满足织造过程中提花、开口等种种功能。比如机身后部,丝线管下悬挂的泥砣比原来的增重1倍,就是王晨反复研究、试验的结果,“因为机身变长,织物经纬密度又大,丝线需要更强的张力来绷紧。”摸不准增重多少,王晨就在原有的织机上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泥砣的重量。其他如局部花纹既要能保留绒圈,又能划割形成绒毛,还有织造投梭顺序与综杆配合的关系问题等,也是王晨与同事一点点摸索,再由3位造机工人共同实施完成的。

6.webp.jpg

织机做好了,还需要将丝线染色,才能正式上机织造。这件织物的底色非常少见,原件又在故宫博物院的“深闺”之中,难以见面,所以王晨一开始的参照资料只能来源于图像,有色差也就显而易见了。染好、比对、作废、再染、再比对、再废……前后染了3次,王晨才终于得到了想要的颜色。

现在漳缎织机摆放在馆里,每天由两位织工操作,既向观众展示古老的漳缎织造技艺,同时也肩负着复制的任务。纯手工的织造每天只能完成四公分左右,要最终织完还有漫漫长路。“等织好后给故宫一段,我们馆里也要留一段作为藏品展出,因为这件漳锻的价值不一般,代价也不一般。”王晨笑着说。

7.webp.jpg

2012年,苏州漳缎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又列为省级,可以说,王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功不可没。但是对于它的传承和保护,漳缎技艺省级传承人王晨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漳缎如何创新,如何让它重新走入我们的生活,单凭我的一己之力肯定不行,还需要更多有志者加入进来。”

用漳缎表现书法技艺,就是王晨的一项成功尝试。“书法有笔锋,有气势,很适合漳缎的质感,我就试做了两幅。先找人写字,再根据书法的字体画到意匠图上,最重要的是能准确表现出书法的笔韵。最后出来的成品在2014苏州国际创博会上亮相后,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8.webp.jpg

在丹阳、海安出现了半机械化生产的漳缎,用机械代替人工,自然产量倍增,而且远销国内外。但是王晨看过产品后认为,这不太符合真正的漳缎规格。“他们在织的过程中,只用了一种规格的纬线,所以织出的绒毛比较稀疏,而纯手工织造的漳缎,应由粗、中、细三种规格的纬线共同织进去,那样织出来的绒毛才是紧密的。”“保证质量的漳缎进入市场才会有人喜欢,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可以进行,但质量还有待提高”。

对于漳缎的未来,王晨认为还是要保护与创新并举,走高端定制路线也许是进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因为好的面料会触动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我现在也在接触一些设计师,希望能有人主动来推广漳缎服饰。”

9.webp.jpg

作为一个研究者和传承者,王晨在推广之外,更希望能将技艺复杂,且历史性和艺术性兼具的漳缎申请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那样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应用它,而且我认为它也是有实力上升到国家级(非遗)的。”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