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和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的修复保护及研究

 2018年暑期,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习,有幸在老师的指导下修复了两件唐代织锦残片: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和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探究。这两件织锦残片是上海博物馆委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修复的一批文物中的两件。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和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的修复技术路线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基本信息

本件红地翼马纹锦残片长48cm,宽39cm。由三块拼成。整体大范围深色污染,扭曲变形严重。整件织锦残片破损十分严重,大小破洞共21处,其中最大的5*4.5cm,且有多处小破洞聚集,最大区域8*7cm。在此区域内许多小破洞密布几乎连通。整体分布着白色颗粒污染物。织锦边缘以及破洞边缘线头很多。整件织锦较为平整,但依然可以看见折痕,可见本件织锦经过了处理。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正面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背面

经过测量得到织物信息如下:

织锦地组织经线密度为17根/cm,投影宽0.01-0.02cm;地组织纬线密度为50根/cm,投影宽0.02cm。纹组织经线密度为13根/cm,投影宽0.02cm;纹组织纬线密度为41根/cm,投影宽0.02-0.03cm。

 

 

织锦地组织20倍显微图

 

 

织锦纹组织20倍显微图

里子地组织经线密度为55根/cm,投影宽0.01-0.02cm;地组织纬线密度为36根/cm,投影宽0.02cm。纹组织经线密度为54根/cm,投影宽0.01-0.02cm;纹组织纬线密度为40根/cm,投影宽0.02cm。

 

 

里子地组织20倍显微图

 

 

里子纹组织20倍显微图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基本信息

本件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长48.5cm,宽25.5cm。整体深色污染局部颜色较深。破损严重,共19处破洞,最大一处尺寸达12*8.5cm,且破洞边缘脱丝严重,推测经过了清洗。在左上及右下分别两处开裂,上方有三处褶皱,下方有白色污染物。反面主要的病害为磨损,共10处,大小相似约3*3cm。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正面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背面

经过测量得到织物信息如下:

地组织经线密度为15根/cm,投影宽0.01-0.02cm;地组织纬线密度为39根/cm,投影宽0.02-0.03cm。

 

 

地组织20倍显微图

黄褐色纹组织经线密度为17根/cm,投影宽0.02cm;黄褐色纹组织纬线密度为35根/cm,投影宽0.02-0.03cm。

 

 

黄褐色纹组织20倍显微图

绿色纹组织经线密度为17根/cm,投影宽0.01-0.02cm;绿色纹组织纬线密度为32根/cm,投影宽0.03-0.04cm。

 

 

绿色纹组织20倍显微图

 

 

两件织锦残片组织图

制定修复计划

根据文物修复的原则,以及文物所属方上海博物馆委托社科院修复文物的要求,对这两件文物制定以下修复计划,大致分为三步:首先消毒后进行清洁除尘、回潮。然后清洗,去除污染物(其中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需先去除白色颗粒污染物)。最后控制干燥、整形。

具体修复过程

1、清洁除尘、回潮,初步整理

(1)准备潮布

用洗衣机来制作潮布,一次可以大量制作潮布,而且潮布制作时设定洗衣机甩干的转速大小可根据不同需要控制潮布的湿度,大量制作比人工喷壶制作更省时省力也更均匀。

将净棉布放入洗衣机,设定:棉麻织物,漂洗+脱水20min,转速1000。棉布需要经多次高温清洗去除浆料后才能使用,这样的棉布更具有吸水性和弹性。将清洗好的潮布叠好、铺平,将文物放在平整的潮布上,再用潮布盖好。

(2)除尘

用有弹性的有机板尺子或稍厚竹签以适当力度均匀的拍打用潮布夹裹好的文物;翻转另一面,继续拍打。

(3)回潮

更换潮布,用洗衣机制作潮布时设定:漂洗+脱水20min,转速减小至800,增加回潮布的湿度。

开始回潮时,因桌面铺垫有双层羊毛毡垫及两层棉布,为避免对回潮的影响,故加垫塑料垫板在回潮布的底部,上面覆盖保鲜膜,保持湿度。每隔半小时观察回潮情况,直至完全浸润。

 

 

白布上的痕迹(1)

 

 

白布上的痕迹(2)

(1)准备工作

配千分之六的表面活性剂,1000ml去离子水加上6ml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制配量以能够完全浸没织物为准;清洗托盘待用,准备清洗工具喷壶、毛刷等。

(2)清洗

用喷壶将无酸绵纸喷湿,展平盖在文物上,观察无酸绵纸和织物的贴合度,适当增加喷水确保无酸绵纸与文物完全贴合,用无酸绵纸托着文物放入托盘中。将海绵放置托盘一角,把表面活性剂缓缓倒在海绵上,表面活性剂适量,浸透文物即可。用无酸绵纸盖在文物上,用刷子按住一头,另一只刷子轻刷,使表面活性剂完全浸入文物,盖上保鲜膜,浸泡30min。重复上述步骤四次。

浸泡结束,除去上面覆盖的无酸绵纸,用大羊毛刷按住一侧,小毛刷刷洗文物表面,两面各刷一次,要按照织物经纬方向刷洗。之后观察现象,表面活性剂变浑浊,有大量深色的沉淀物。

 

 

洗涤剂变浑浊

 

 

深色沉淀物

(4)漂洗

正反面各漂洗3至4次,翻面时更换无酸绵纸。漂洗完毕覆盖无酸绵纸,用镇尺压住四周,将海绵放在托盘一角,向海绵上倒去离子水,直至水完全覆盖文物约1cm,浸泡30min。

3、控制干燥、整形

将文物从水中托出,放在塑料膜上,借助文物上残留的水分整理其经纬线。整理好后,用毛巾吸收水分,并贴一层滤纸继续吸收水分,文物的两面分别贴3至4层。贴好滤纸后,放入干燥平整的白布中,两端压固控制干燥。

 

 

打开干燥布,先拿掉两层滤纸。拿掉最后一层滤纸时,要按纹纬方向从一侧揭起,而且要时刻注意文物是否粘连在纸上,以防损坏文物。取几张小滤纸,用两张塑料薄膜夹好,用喷壶喷水,保持纸的湿润。

观察文物,将需要进一步整理的部位放上湿润的滤纸,盖上塑料薄膜,等待几分钟。等文物潮湿后,用小镊子整理。之后干燥,修复结束。

 

 

进一步整形

修复前后对比

经过清洗整形,两件织锦残片整体感观和强度得到了有效改善和加强,用于陈列效果良好,黑色污染物整体变浅,(但还留有痕迹是考虑到文物的破损磨损处较多,在清洗刷洗时不能用太大力度),白色颗粒污染物去除,整形后扭曲变形情况改善,褶皱平复。修复后的文物平整、干净、纹样清晰、颜色更加鲜艳。修复前后对比如下图所示。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修复前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修复后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修复前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修复后

预防性保护建议

修复好的残片整体强度有所改善,可以采用册页式存储。由脱酸纸板、棉布、透明PE塑膜等材料制成册页,对织物进行加持,这样的保存和展示一体,避免对文物进行扰动。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的纹样探究

本件纹锦残片由三片拼成,由于每片都比较小,没有完整的一匹马的纹样,经过几个单位纹样的不同部位的组合得到完成的一匹马纹样。这匹翼马昂首挺进,左前腿微曲抬起,马蹄紧收,呈前进状。头顶戴有六瓣花朵头冠装饰,颈部围着五颗连珠纹的带状装饰品,飘带呈平行状飞扬,迎风招展,动感十足。左右两翼呈平面铺展开,翼尾卷曲上扬,双翼间均有五颗联珠纹。马腿笔直修长,四肢关节处均有圆点,每条腿都有飘带装饰。马尾顺直,长及地面,扎有似蝴蝶结的飘带。整匹翼马显得高大威猛,气度非凡。纹锦的纹样排列方式为四方连续,单位纹样由两匹马上下错向排列而形成,宽15cm,高43cm。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纹样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有一件红地翼马纹锦,每匹马高约 19 厘米,宽约15 厘米。这件纹锦无论从颜色上,翼马的形态及尺寸大小上均与本文中修复的红地翼马纹锦残片高度相似。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图片来自网络)

翼马纹在中亚风格的织锦中十分常见。目前所知共有两大类型。其中一种是成行排列的昂首行走的翼马纹,外面没有团窠连珠环。另一种类型是饮水马纹锦。本文所修复的红地翼马纹锦就属于第一种,这种类型的具有萨珊波斯风格的翼马造型有着共同的特点,从本件纹锦残片中就可以看出,马体基本呈行走状,一条腿抬起,马的身上装饰丰富。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的纹样探究

本件织锦残片的纹样为团窠纹。纹样四方连续排列。单位纹样整体尺寸35*37cm。宾花尺寸为6.5*7.5cm,内层单个花瓣尺寸为1*0.5-0.8cm,外层花瓣尺寸1*0.8-1.2cm。大的团窠纹20*20cm,外圈为尖形花瓣组成的团窠状,尖形花瓣宽2cm,高2.5cm,花瓣与花瓣之间有尖角装饰。内层为带状小联珠,绿色为带、黄色为珠。带宽0.4cm,珠子直径0.2cm,由于珠子尺寸较小呈现正方形。内部为对羊纹,羊身长为6.5-7cm,身高9.8cm。羊为山羊,羊身浑圆肥硕,羊角修长健壮,羊腿较纤细。羊前腿及臀部皆有圆环状的装饰。团窠内的羊头相对而立于棕榈叶形花台上。花台高2.5cm,宽6cm。花台在很多联珠纹织锦中都有所见,是联珠团窠织锦的基本装饰案之一。花台与在此类纹样中另一常出现的植物纹样生命树被认为是棕榈。在埃及、西亚和希腊普遍可见的生命之树(圣树),并不一定专指哪一种树,凡是多果实的树,如石榴、无花果、枣椰、棕榈等都是崇拜的对象。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纹样

 

 

团窠纹样中的花台(图片来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团窠纹样中的生命树(图片来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成双对称形式的“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经常采用的纹样。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风、游麟之状, 创自师纶, 至今传之”。

 

 

陵阳公样(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陵阳公样”的概念界定范围,前人也发表了很多研究观点。赵丰先生认为,所谓“陵阳公样”很可能就是花环团窠与动物纹样的联合,即图纹单元的边框基元为花环,主题基元为动物。在此观点之上黄能馥先生有一补充,他认为: 综合时代、用途、风格等因素比照,除团窠形式外,尚有以缠枝纹与祥禽瑞兽穿插组合的连续纹样同属陵阳公样的形式。

“陵阳公样”的产生形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陵阳公样”并非单一固定的图式,它是逐渐丰富、变化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一个接近西亚织锦风格到结合唐代文化特征进而创新改进的过程。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纹样应属于“陵阳公样”的范畴。本件对羊纹锦的纹样格局仍带有联珠团窠纹的余韵,但与西亚风格浓郁的此类纹样相比已有一些变化,应属于“陵阳公样”创作初期的产物。

“陵阳公样”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那些变化呢?关于“陵阳公样”的研究资料较少,根据一些文献资料可以大致总结为:一,连珠纹发展为连珠纹外加其它装饰,如卷草、花瓣等,再进一步发展,相对规整的连珠纹逐渐淡去身影,转而以生动、丰富的卷草、花卉等替代。其二,主题纹样由西向东的转变: 除常见的祥禽瑞兽,如狮子、大象、骆驼、马鹿、孔雀外,龙、凤等中国传统纹样大量出现。

织锦技术流变的探究

本文中修复的两件纹锦残片均为斜纹纬锦,锦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很长,早在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已经发现了经二重的织物,这种组织一直沿续了几千年。直到唐代,传统的平纹经锦才逐渐被斜纹经锦继而被斜纹纬锦所取代。

织造经锦主要采用多综式提花机,通过“一经穿多综、一纬提一综”的方式,纹样信息储存于系列综片上,循序升降综片进行织造。与多综式提花机相反的是,中亚纬锦织机仅具有控制纬向循环的装置,却无控制经向循环的能力。在上述两类织机的基础上,束综式提花机基本定型。此时的束综式提花机主要指小花楼织机,适宜纬锦的织造,一直沿用至今。    

技术的发展使得织锦的水准有了很大的提升,纬锦可以织出更大更繁复的造型纹样,颜色上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织出的织锦更加鲜艳华丽,能充分地展现出丝线的光泽。且宽幅更大,纬锦效率更高,操作方便,更为先进,织锦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代整体艺术风气追求雍容华贵、绚丽多彩。这体现在丝绸纹样及工艺美术品上。而纬锦较之经锦更能达到唐代这一艺术风格的追求。纬锦在唐代流行如此盛大迅速,除了唐代与外交流之外,也是唐代艺术追求的结果。

总结

本文通过对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及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两件唐代织锦的修复进而对织锦的纹样:翼马纹、对羊纹进行分析。通过唐代织锦实物对织锦织造技术的流变探究。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的翼马纹是属于成行排列的昂首行走的翼马纹,外面没有团窠连珠环的类型;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纹样认为是应属于“陵阳公样”初期的纹样的一种。唐代纬锦的产生及发展一方面源于东西文化交流促进织造技术大力发展带来织锦风格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纹样精美的纬锦与唐代艺术审美相契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晗.纺织品中生命树的形象[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3:77-79.

[2]乔 洪,乔 熠,毛艺坛,兰 倩.从陵阳公样看中外织锦技艺的交融与创新[J].丝绸,2017,54(11):63-70.

[3]罗群.从经锦到像锦———中国织锦技术变化概述[J].丝绸,2014,51(8):7-13.

[4]王清懿,彭泽洋.初唐时期织锦纹样风格特征分析[J].西部皮革, 2018:115.

[5]谢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古代联珠纹织物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

[6]髙金莲.公元—世纪中亚织锦图案研究[D].东华大学,2014.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61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