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桑海、蚕事、丝韵… 演绎着南充悠悠的桑蚕盛事

 

 

03eff3ffc2d21011feb671f053b35c76

丝绸文化展演之旗袍走秀。(资料图)

高坪区有着悠久的蚕桑、 丝绸文化。这里,有“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有“丝绸源点”,有百年丝绸老厂,有生产、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丝绸产业链;这里,丝绸传统织染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海、蚕事、丝韵,演绎着悠悠古今多少事。

桑蚕盛事:处处有桑 户户养蚕

“种地种田,栽桑养蚕。勤人栽桑,懒人丢荒。养儿要好娘,喂蚕要好桑。”笔者翻阅《高坪区民间传统文化集成》一书,这类关于蚕桑、丝绸的民间歌谣很多,从侧面反映了桑蚕产业曾经的繁荣。

桑蚕、丝绸,作为高坪乃至南充的“根”文化,它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很多人被链接在这条产业链上,生生不息。

在记忆深处,高坪区的乡村人是极重蚕桑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高坪区是一个庞大的桑蚕基地,只要走进乡野,随处可见茫茫无际的桑树林,蚕桑基地乡镇占到全区总乡镇的将近一半。那时,桑树是村民的摇钱树,他们视桑树为宝贝。很长一段时间,都有“无地不见有桑,无户不事养蚕”的壮观场景,普遍家庭都要养春蚕、夏蚕、秋蚕三季,不少还要养晚秋蚕。

丝绸记忆:万人企业 百年老厂

位于都京街道的六合丝绸集团(南充丝二厂),被誉为中国丝纺工业的“活化石”。

上世纪80年代,南充丝二厂成为亚洲第一大万人缫丝厂。最兴旺时,工人高达12万余人。

2016年,六合丝厂厂门按照原貌重建,石料契合,纹路清晰,高耸的厂门中央,“四川丝业公司第二制丝厂”11个白色大字十分醒目。在厂区行走,每一声呼吸,每一次驻足,每一个凝视,都是六合丝厂百年丝绸记忆中的一帧画面:百年木屋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厂房,有些剥落的红砖瓦墙,镶嵌着老式门窗和锈迹斑斑的防护铁杆,以及厂内的煮茧、立缫、复摇、自动缫等一个个车间……共同见证了这里丝绸的辉煌。

距六合集团不远的鹤鸣路尽头,还有另外一个较大的丝绸企业,这里就是曾经的南充丝三厂(现在的德合丝绸)。1993年,这家企业名列全国500家最大纺织工业企业的103位。

在都京街道,如今有六合集团等规模以上企业15户,形成了从栽桑、养蚕、织绸、炼染、服装设计、生产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2009年,当时的都京镇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

传承之路:工业旅游+文化演绎

2016年5月,中国西部国际丝绸博览会“丝绸源点”奠基仪式暨南充丝绸文化产业园、丝绸特色小镇启动仪式在都京街道举行。随后,一系列传承丝绸文化的活动风生水起。

为丰富“丝路源点”内涵,高坪区先后组织3批次专家、学者搜集整理展示赞美南充丝绸的民谣、歌曲、谚语、典故、习俗等民俗文化,编撰《蚕桑丝绸古诗赋三百首注释》《绸都壮歌》。举办了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采访暨“南充丝绸源点·丝路之光”国际摄影大赛、南充“一带一路”丝绸文化论坛暨中国“丝路源点”战略研讨会等活动。

六合集团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完成六合院、六合金奖留念碑及老茧库美术馆、干打垒艺术创作园恢复建设;启动“工业旅游”,开通了小火车等。

丝绸的传统织染技艺,是我国栽桑养蚕及缫丝织绸业历史悠久的实证,是研究我国桑蚕业及缫丝织染业发展演变的“活化石”。然而,随着大机器和现代织染手段的快速介入,丝绸的传统织染技艺渐渐失传,但六合集团却将此项技艺留存了下来。2018年12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丝绸传统织染技艺列入其中。

如今,作为全市100件大事、高坪“10件大事”的丝绸小镇项目正有序推进。到时,这里又会将桑蚕、丝绸文化演绎出怎样的精彩?(周汉兵)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