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重庆市黔江区延长产业链条 做强茧丝产业

重庆市黔江区蚕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黔江区委、区政府从浙江桐乡市招商引进的茧丝绸民营企业。近年来,该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有效推动了茧丝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建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认真总结吸取上世纪九十年代茧丝行业的经验教训,采取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共建模式,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等政策机遇,将蚕桑产业作为骨干农业产业来突破发展,提出了“20万亩30万担”的奋斗目标。区委、区政府将蚕桑纳入退耕还林、森林工程政策等,大力推广良桑,加快了低产改造,蚕桑基地的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002年,我区被市上破格列为重庆市“百万担优质蚕茧工程”基地区(县); 2005年8月,全市首批实施的“重庆市高效生态蚕业及标准化茧丝绸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在我区挂牌启动;2006年,国家“东桑西移”项目工程、重庆市“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项目又在我区先后实施,2007年市外经贸委把我区确定为“重庆市蚕桑科技示范区”。截止2011年底,全区栽桑14万亩,覆盖22个街道镇乡、135个村(居)委、568个组、3.5万农户;蚕茧产量由2002年的1587担增加到2011年的60132担;蚕农收入由100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9500万元,增长95倍;蚕茧增量连续6年全市第一,总产量由2001年的全市28位跃升到2011年全市第1位。2012年春、夏两季发种5.3万张,产茧产茧38213万担,蚕农售茧收入6043万元,1.8万养蚕农户户均养蚕收入3357元。 
    二、建机制,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稳定政府投入机制。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一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和森林工程政策发展蚕桑,有效地解决了粮桑矛盾、栽桑前两年效益低和农户投入不足等问题。二是稳定产业投入。区政府每年将蚕桑产业发展资金列入预算,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桑园管理、病虫防治等工作中用好用活政策,支持蚕桑基地建设。同时对丝厂等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等具体困难。 
    (二)完善蚕农补助政策。搞好基地建设,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是关键。区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蚕农积极性。对新栽桑农户,桑苗由政府无偿提供,产茧量达到规定要求的,每年每亩补助200元,连续补助4年。实行肥料补贴,蚕农按20元/亩的标准交足肥料款,区财政按20元/亩的标准配套补贴,以肥料方式兑现;除蚕业公司按蚕茧市场价格收购外,区政府按每公斤蚕茧补贴6.00元。每新建1个共育室补助10000元、1个室外养蚕大棚补助1000元,新建大棚配2套纸板方格簇补助200元。全面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统一消毒机制,补助街道镇乡统防统治专业队人工工资,共育室消毒每个补助40元,室外养蚕大棚消毒每个补助20元。对当年售茧50担、100担、200担的业主、大户,分别给予500元、1500元、3000元奖励。 
    (三)建立企业蚕茧收购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蚕茧保护价收购长效机制。区政府与公司建立了蚕茧收购价格协商制度,制订了蚕茧保护价、递增价等收购办法,同时参考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合理调整收购价,在价格低迷期采取保护价(当年不低于前年收购价格),在价格过快上涨期保持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千方百计保护蚕农积极性。如2011年各地蚕茧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跌,我区仍然执行每公斤26元的收购价格,高出市内及周边5元/公斤左右,有效地保护了当地蚕农的积极性。二是转变蚕茧收购办法。将原来由企业“眼看、手摸、心定级”的定价办法改革为“预约售茧、密码收购、仪评验级、公斤茧粒数定价”的“阳光收购”办法,并由镇、村干部、蚕农代表共同收购监督,真正做到了收购的公开、公平、公正,有效保护了蚕农的积极性。 
    三、重科技,不断提高栽桑养蚕效益 
   (一)加强校企合作。以西南大学、四川省蚕丝学校为技术依托,聘请有关专家作为企业技术顾问,适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在西南大学、市茧丝办和市蚕桑站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黔江栽桑养蚕实际的“六化五配套”栽桑养蚕技术路线,被市上作为“黔江经验”在全市推广。六化,即桑蚕品种良种化、桑园管理标准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大棚饲养简易化、方格簇结茧自动化、消毒防病统一化。五配套,即一个养蚕户(3亩桑园养3张蚕的农户,配套1个室外大棚、1个消毒池、1个贮沙坑、1名合格的养蚕员、2套纸板方格簇)。全区共配套建成小蚕专用共育室300个,共育率达到了100%;建成室外养蚕大棚1.8万多个,推广纸板方格簇400多万片,良簇率达到了100%。 
  (二)狠抓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引进蚕业专业技术人才,有效地提高了我区蚕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几年来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0余人。同时,狠抓乡、村、组三级技术队伍建设,蚕桑重点乡镇均配备了蚕茧生产指导站,重点村、组均设立了中心技术员、专业消毒队伍、专业共育队伍,实现供种、消毒、共育专业化,切实保障了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张平单产和蚕茧质量呈稳步上升的良好势头。
   (三)加强技术培训。建立了集蚕桑技术培训、蚕业科研、高产示范、综合开发于一体的蚕桑教学培训示范基地。通过教学基地的示范带动,全区栽桑养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对蚕桑重点乡镇的干部和蚕农,每年至少轮训1次。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示范片,示范规模分别达到1000亩、500亩、200亩,有效推动了面上桑园建设。同时,积极探索桑园、蚕枝、蚕蛹、蚕沙等附产品综合开发利用,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四、育强龙,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
  (一)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2002年,黔江区委、区政府从浙江桐乡市招商引进民营丝绸企业,通过改制重组等方式成立了重庆市黔江区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125万元,总资产9226万元,企业员工达到300余人。通过几年建设,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先后被命名为“重庆市优秀民营企业”、“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重庆市林业龙头企业”、“重庆市扶贫开发市级龙头企业”、“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强龙头企业”。 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实现利税1883万元。 
   (二)注重品牌营销。在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茧丝质量的同时,公司十分注重品牌营销,注册了“武陵山”商标,并成为“重庆市着名商标”。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设立了多个直销点,在机场等对外窗口设立了专卖场柜,有效扩大了知名度。同时,加强国际营销,公司生产的白厂丝和真丝产品销售到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地区,实现出口创汇300余万元。 
    (三)大力发展蚕丝加工。为发展茧丝周加工,公司于2008年注册成立了双河丝绸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3600万元,于2009年5月建成投产,解决就业人员250人。2011年生产“武陵山”丝绸产品10余种,生产白厂丝570.9吨、床上用品蚕丝被4980床,实现产值1.8亿元。
 
    未来5年,黔江区将着力建设优质高产桑园10万亩,实现产茧15万担,同时大力发展茧丝绸加工业,着力打造“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力争在黔江建成全国知名、重庆最大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2011年,黔江区政府与浙江大洋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桐乡大通工贸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启动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建设。该工业园以重庆市黔江区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双河丝厂为基础,总投资25亿元。达到设计规模后,可年产4A级以上白厂丝1000吨、高档丝织绸缎1000万米、真丝服装400万件、真丝针织服装100万套、蚕丝被50万床,并积极开展缫丝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年加工蚕蛹1200吨,提取蚕蛹油300吨;实现年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实现利税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带动3万农户增收致富。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