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巴州区东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柞蚕致富之路

 巴中市巴州区东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7户,已入股柞林5000亩,截至2018年末,合作社累计收茧10000千克以上,种植茯苓8000窖,段木银耳5万节,黑木耳15万节,带动周围农户50余户(其中精准识别贫困户13户),有效地推动了巴中柞蚕产业发展。

 1、看准时机,成立柞蚕专业合作社

 李东,今年51岁,家住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寺岭镇贺家河村2组。他所在的贺家河村柞林资源丰富,有发展柞蚕的天然优势。李东通过对巴中市的柞蚕产业了解,把握住时机的他,于2014年11月注册了巴中市巴州区东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柞蚕饲养。合作社通过柞林、劳动力、资金入股模式,解决一家一户资金短缺、规模发展的困难。柞蚕饲养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消毒、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销售的“四统一”标准,提升社员种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增加社员经济效益。

 2、初尝甜头,持续扩大规模

 2015年,在市蚕业管理站、区蚕桑站的指导和协调下,合作社开始了第一季柞蚕饲养。初次尝试,合作社五户蚕农领了10斤蚕种进行试养。养蚕期间,区蚕桑站两名技术人员租住在老百姓家中,实时观察、指导柞蚕饲养,市蚕业管理站邀请通江县柞蚕种场技术人员多次前往合作社进行指导和培训。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柞蚕喜欢丰收,合作社赚了10万余元,其中一名精准扶贫户贺长强赚了2.8万元。

 初次试养成功,尝到柞蚕养殖甜头的社员们一起商议,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在村“两委”的协调下合作社与村委会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由合作社技术骨干带领周围群众共同发展柞蚕养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贺家河村柞蚕养殖大获成功,收获蚕茧4000公斤,实现收入28万元。

 3、带领乡亲,开展柞林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经过两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初具规模。李东联合村委会发动更多的群众跟他一起养殖柞蚕。李东承诺:只要愿意参与柞蚕养殖的群众,本钱和技术由合作社负责,村民们只负责提供林地和劳力,同时可得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东的努力下,先后有27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精准识别贫困户13户,柞林面积达到4000亩。

 2017年,李东开始尝试巴州区蚕桑站创新研发的“柞林资源循环利用巴中模式”。在区蚕桑站技术人员指导下,采取树上养蚕、树下种植茯苓、丹参等林间套种模式,当年套种茯苓20000窖、丹参500亩,还利用青冈树椴木种植木耳和银耳2000节,使合作社的收入涨了一大截:实现柞蚕收入达50万元,丹参、茯苓、银木耳收入达80余万元,当年共计收入130余万元。

 4、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多种经营,提高产业附加值

 柞蚕雄蛾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味咸性温,归肝、肾经。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雄蚕蛾为神虫国宝。雄蚕蛾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保幼激素、脑激素和蜕皮激素。具有补肝肾、壮阳、抗衰老、预防老年痴呆和男性前列腺增生等特殊功效。

 合作社与通江县柞蚕种场合作,联合成功研发蚕蛾酒。以特有的配方,先进的生物技术工艺,未交配雄蚕蛾及部分名贵中草药等为原料,优质高粱酒为基酒,选用超微活化技术进行超低温先进工艺提取,全面提升了雄蛾酒中的有效成分。该雄蛾酒计划2019年进行规模化生产,届时柞蚕产业经济效益将得到有效提升。

 5、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助推秦巴山区农民脱贫

 随着巴中市柞蚕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27户农户通过流转山林、合作社分红、自己养殖的方式实现了年均增收3万~5万元。同时也解决了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长期在合作社做工的本村村民有50余人,年均增收了5000元~8000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解决了大批留守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显著改善了山区农民生活质量,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对促进巴中市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