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宜宾珙县建现代园区夯蚕桑基地 促产业兴旺助乡村振兴

  宜宾珙县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县、省级贫困摘帽县、“6.17”地震重灾区。近年来,珙县按照国家级农业蚕桑标准化示范区、省级农业蚕桑科技园区建设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以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把蚕桑基地建设融入国家生态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全力推进以蚕业为首的“4+1”特色农业转型发展,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19.66万亩、发种18万张,产茧8285吨,农民茧款现金收入3.95亿元,蚕业实现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15元,蚕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达到14.49亿元。预计2019年底全县桑园面积达20.6万亩,产茧达9000吨,农民茧款现金收入达4.5亿元,蚕业综合产值达18亿元。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夯实蚕业发展新基础

 一是高位统筹推进,逗硬督查考核。珙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现代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和县领导挂帅的珙县蚕业产业化发展指挥部,办公室设置在县政府办,各乡镇建立相应组织机构,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统筹指导和督查蚕桑生产工作。同时,蚕桑产业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签订责任书,做到有布置、有督查、有考核。二是高标规划打造,构建基地集群。编制《珙县现代蚕业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按照珙县现代蚕业“2233”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蚕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为重点,着力实施“一片一线”建设,强力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省级现代蚕业园区建设、桑枝食用菌产业园建设和蚕业融合发展。在现有162个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桑园基地产业村、115个蚕桑综合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村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县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面积达到21万亩,建成全省蚕业综合发展强县。到2030年打造25万亩“僰道银珠”高标准绿色高效生态康养蚕桑基地(国家级优质茧基地),建成全国桑枝食用菌之乡,建成桑蚕综合产业加工基地,配套建设蚕桑科技文旅创意产业园区。三是项目资金投入,夯实产业基础。创新“六个一点”投入机制,每年蚕桑产业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加大蚕桑基地、养蚕设施、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县整合涉农资金1.3亿,新建蚕桑专业村水泥路245公里、硬化桑田作业道路310公里、新建整治沟渠116公里、新建集中工厂化蚕房6500平方米、新建标准化蚕房6.8万平方米,全县集中工厂化养蚕厂房达5万平方米、标准化养蚕大棚1.5万间。

 二、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推进现代蚕业上台阶

 一是科学分区,核心打造辐射带动。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关于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标准》,通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将现代蚕业园区核心区确定在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蚕桑科技推广水平较高、群众积极性很高的底洞镇,与孝儿镇“蚕业科技及桑蚕加工体验、垂钓休闲、生态养生”现代蚕业“万亩亿元”产业示范区,仁义乡“制袋流程、生长观摩、采摘加工、无公害检测、电子商务体验”桑枝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区相融合。园区以生态蚕业、设施蚕业、精品蚕业等蚕业新形态为核心,核心区连片面积4000亩,全域高标准农田种养循环兼石漠化治理示范,辐射带动周边10000亩以上桑蚕综合种养园区,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二是突出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围绕产业发展、便民等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园区内新建产业道路10.56公里,完成土地护坡13.7公里,整治土坎15.5公里,浆砌石坎7.9公里,修建生产水池40立方米,修建生产、生活蓄水池300立方米,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土地整理500亩,地力培肥6000亩。开展桑园种植测土配方技术,施用蚕桑专用肥面积达到园区总面积的100%。三是强化科技,注重科技示范带动。园区内以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宜宾市桑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专家大院”基地。新建院士工作站1个200平方米,家蚕人工饲料饲育工厂500平方米,专家培训中心200平方米,智能化蚕种催青室6间300平方米,智能化蚕茧收购一体化系统一套,推广普及蚕业新品种、新技术。园区基本实现“蚕桑品种优良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小蚕共育三龄化、大蚕上蔟自动化、桑蚕防病统一化、规模集中养蚕工厂化、桑树修枝机械化、加工干茧自动化、蚕茧收购仪评化、蚕茧质量优质化”的“十化”技术目标,辐射示范带动园区周边乡镇蚕业发展。四是培育新业态,注重蚕业功能拓展。园区内培育建设2个“底洞现代桑蚕产业园区”电商平台,加强与淘宝、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扩大蚕桑产品和其他农产品的线上交易份额。结合观光走廊、步道合理设置栽种区域,丰富桑园果桑品种和业态,融合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提升园区综合产值。建传统蚕桑主题民俗广场及展厅350平方米,展示蚕桑民俗文化。新建蚕桑园艺中心200平方米,塑造园艺功能,让市民感受桑树艺术,开展科普,更好的利用桑树资源。培育蚕桑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2个,提升服务水平。

 三、创新发展,助推蚕业增效益

 一是突出“龙头带动”,创新组织模式。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自2004年入驻以来,已累计投入1.4亿元用于全县蚕桑产业发展。依托智溢公司资金、技术、理念和管理优势,加强对蚕桑发展全过程服务,企业与蚕农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2007年成立“珙县富民蚕业专业联合总社”,14个蚕业乡镇组建140个分社,覆盖全县栽桑养蚕村社和蚕农,形成“公司+专合社+基地”的发展管理组织模式和“公司+共育户+蚕农”的技术服务模式。龙头企业对生产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培育了一大批职业化蚕农和蚕桑家庭农场,全县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专业化蚕农8000多户、5万元以上的职业化蚕农2000多户、10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550户、100万元以上蚕桑家庭农场3户。二是突出“脱贫奔康”,创新扶贫模式。依托县智溢丝绸公司及140个分社,通过桑园流转、大户带贫困户、科技示范户带贫困户的方式,对1090户养蚕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成效显著。目前,全县贫困户现有桑园面积1.28万亩,贫困户养蚕1.76万盒,户均7.8盒,户均生产鲜茧335.4公斤,户均售茧收入15093元,人均茧款收入4312元。近三年验收脱贫摘帽的47个贫困村有30个以种桑养蚕和蚕业综合发展为支撑产业。蚕桑产业的造血式扶贫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三是突出产业链延伸,创新增收模式。“变废为宝”,积极推广桑枝种植食用菌技术,以“统一制作菌袋、分户种植管理、重点技术指导、产品统一回收”模式,全县成立3个桑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集中制袋点35个,累计生产桑枝香菇500万袋,实现产值5000万元。全面推进桑园套种“黑五类”(紫红薯、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豆)和蔬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推行桑园养殖土鸡、黑猪等,有效提高桑园单位效益,形成了立体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发展,蚕桑真正实现“万亩亿元”。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