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银海丝绸:参与蚕丝被国家标准起草制定

银海丝绸生产车间。

  能成为中国蚕丝被研发基地,蚕丝被国家标准起草制定单位之一,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在成长的17年间,积淀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其建有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一个,丝绸蚕桑专家30余人,有国家级专利11项。形成了集蚕桑养殖、蚕丝被生产销售、绢纺加工、丝绸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蚕丝被30万床以上,产值近亿元,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丝被生产企业。

  引进行业顶级专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3月21日,春分,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的车间内,52岁的女工杨会一早便来到工位,和经常搭档的三位工友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们承担的是丝绵被生产的后两道工序,拉丝和翻被两个环节。
  作为从南充原国有丝纺企业出来的老丝绸女工,拉丝和翻被这样的工作,杨会已非常熟稔。四人把一个个蚕丝棉兜慢慢拉开,再层层叠加,这样才能让蚕丝被更蓬松,蚕丝更均匀,不易跑丝、聚团。然后再把被胎套进内胆,走线定针,以保证蚕丝被不会滑动变形。
  在银海丝绸,像杨会这样从原国有丝纺企业出来的老丝绸女工有很多,在其公司总经理何国君看来,优秀的人才是银海丝绸走到今天的基石所在。
  银海丝绸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中国丝绸协会特邀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担任首席专家,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30余名专家为企业和蚕桑基地提供技术支持。
  在专家的全力支持和公司技术人员的攻关之下,银海丝绸攻克了丝绵被制作过程中含油量、含胶量以及温度、湿度的精确控制难题,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规范,使得丝绵被的回弹率达到90%以上。
  为推动丝绸产品创新,银海丝绸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黄金茧”,并于2020年首次实现规模化养殖。与同品质的传统白茧相比,“黄金茧”抗菌抗病毒的能力更强,更便于养殖,且其茧色天然艳丽,不需要化学染色,更天然环保。银海丝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专家还组建彩色茧精炼固色研发小组,进行课题攻坚,彻底解决了彩茧脱色的难题,并成功推出了无需化学染色、天然环保的金色蚕丝被产品。
  现在银海丝绸的“黄金茧”鲜茧产量每年达到20万公斤,与国内知名家纺品牌富安娜、水星、罗莱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黄金茧’可谓供不应求,还没生产出来大部分就被客户预定了。”何国君笑着说。

  打造完整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力
  除了丝绵被技术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银海丝绸另一大优势便是形成了蚕桑养殖、蚕丝被生产销售、绢纺加工、丝绸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其在嘉陵区大通镇建立了大型蚕桑基地,目前,该蚕桑基地已建成桑园面积5000余亩,栽植桑树400万株,带动形成万亩蚕桑基地规模,修建蚕房面积15000平方米,蚕桑成为大通镇优势支柱产业。不仅为企业提供优质的蚕茧原料保证,同时为当地农民致富做出了贡献,还为企业实现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要打造优质的原料基地需要从桑树品种、蚕种等进行全方位改良。”何国君告诉记者,基地引入了强桑1号的桑树品种,其具有产量超高,较抗旱,秋叶硬化很迟,叶型巨大,摘叶省功的特点。
  银海丝绸还解决了大规模小蚕共育的成活率问题,“其关键就是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科学进行消杀,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形成了一整套的技术规范,现在小蚕共育基本上不会出现死亡。”何国君说。
  为便于人们了解蚕丝被的发展历史、产品特色及其文化价值,银海丝绸还修建了国内第一个以蚕丝被作为主题的“中国蚕丝被之乡文化馆”。
  何国君表示,下一步,银海丝绸将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力直播带货、电商等新渠道,把银海丝绸蚕丝被品牌做大做强,为擦亮“中国蚕丝被之乡”金字招牌贡献力量。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1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