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资讯新闻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新闻 > 新闻中心
吐尔孙:让千年桑皮纸“活”下去


本报记者 李亚楠

 

00000.png

走进新疆和田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吐尔孙·托合提巴柯家,院子里堆满了桑树皮。他选了一些浸泡过的桑条,跟母亲坐在院内的沙发上削着桑树皮,见人来了,起身笑着让座。这个爱笑的维吾尔族汉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的第十一代传承人。

他们从已经剖开的桑树条表皮里轻轻剥离出淡绿色半透明的第二层树皮。两人熟练地挥动着小刀,剥下的树皮一会儿就堆成了一堆。“制作桑皮纸要选用一到两年的嫩桑枝条,以和田和吐鲁番的白桑最好。一公斤桑树皮大概能制作20张60厘米×80厘米的桑皮纸。”吐尔孙边说边把剥好的桑皮放进锅里煮,要煮4个小时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大锅煮着桑皮,吐尔孙也没闲着,用一把木槌将之前煮过的树皮放在木墩上用力捶捣,“我用的这个锤子是爷爷的爷爷用过的,都快成文物了。” 吐尔孙边干活边开着玩笑,来回重复百余次之后,将纸浆收起来发酵。

桑皮纸颜色和质感完全取决于去皮的干净程度和每个环节控制的精细程度。吐尔孙将发酵、过滤后的纸浆倒入池中带着框架的纸模,轻轻晃动,搅拌均匀。能否做出一张纤维均匀、纹理美观的桑皮纸,成败在此一举。

搅拌均匀后,吐尔孙将纸模捞起。等放在太阳下晒干后,一张桑皮纸就成型了。做好的桑皮纸在阳光下散发出古朴温柔的气息。

产自新疆和田的桑皮纸,古时被称为“汉皮纸”,在上面书写、印花、作画可保存上千年。传统桑皮纸的制作过程包括剥桑树皮、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等九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无法批量生产,费力辛苦。

随着时代变迁,桑皮纸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族人的日常生活。因为没有市场需求,造纸匠人纷纷转行,这门古老制作工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我们家祖祖辈辈是做这个的,但是以前不能靠这个吃饭,只能靠自己外出打工谋生……”吐尔孙回忆说。12岁就开始随父亲托合提巴柯·吐尔迪学习制作桑皮纸工艺,但当年连父亲都曾不得不暂时放弃这门技艺,挨家挨户给别人剪羊毛。

2002年,托合提巴柯·吐尔迪受邀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州参加民俗生活艺术节,他的桑皮纸制作过程演示,惊呆了外国观众,带去的桑皮纸也被一抢而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关注这门已远离人们生活的古老技艺。

2006年,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年,90多岁的托合提巴柯去世,吐尔孙正式从父亲手里接过制作与传承桑皮纸技艺的重担。

“以前父亲做的桑皮纸主要用于制作花帽,而现在,买桑皮纸的人主要用于书法、绘画,对质量要求更高。”吐尔孙说,制作桑皮纸对天气有要求,“天气好了才能做,因为需要晾晒,这里一个月平均能有20个好天气,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20张。”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光做桑皮纸,每年收入2万多块,不少外国游客都慕名而来,我去年还带着这门技艺去韩国参加了展会,接了不少订单……”

就在吐尔孙说话的时候,他8岁的儿子也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打纸浆,“孩子们从小就跟着我学,如同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学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走进了这个行当,现在整个村制作桑皮纸的人家有5户,我们这条街就叫桑皮纸一条街。”

为了让古老的桑皮纸继续“活着”,桑皮纸工艺已逐渐打开禁锢,开设培训班培养更多的人才。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