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新闻视觉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深度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觉 > 深度观察
从产品的资源性和资本有机构成角度剖析中国丝绸发展前景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纤维发展趋势去把握中国丝绸的未来,本文笔者尝试从产品的资源性和资本有机构成角度去分析中国丝绸的前景,寄希望用这种分析方法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产品的资源性就是指产品的有限性和产品的非替代性。如果将产品的资源性用0––100的数字来表示:资源性强的产品其数值就高;资源性弱的产品其数值就低;没有资源性的产品其数值为零。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叫着资本的有机构成。
 
   笔者认为,一种产品的发展前景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产品的资源性;二是产品的资本有机构成。
   产品的资源性与产品的替代性息息相关。产品中既有资源性好的产品,也有资源性差的产品。产品的资源性与产品的替代性成反比关系,即:资源性越强,替代性就越弱;反之亦然。产品的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即: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亦越高,反之亦然。产品的资源性与资本有机构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资源性越强,替代性与竞争性就越弱;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产品竞争力就越强。
   石油属于资源性极强的产品,所以其替代性很弱,竞争力就很强;
    棉布属于资源性弱的产品,所以其替代性就强,竞争性也强。
精密仪器属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品,所以精密仪器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就高,其竞争力就强;
    生丝属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品,所以生丝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低,其竞争性就强。
 
产品的竞争力与竞争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相对于单一产品而言的,是体现单一产品与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能力;后者是指单个产品是否存在与其他产品的竞争关系。产品的竞争力与它的资源性和资本有机构成息息相关,竞争力强的产品肯定是两方面都好的产品。一句话:资源性和资本有机构成度是影响产品竞争力函数的重要自变量。
 
以下是笔者根据产品资源性与资本有机构成度来对产品竞争力进行排序:
第一类是竞争性最强的产品。它们一定是资源性强,同时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品。
第二类是竞争性居中的产品。它们要么是资源性强,资本有机构成低;要么是资源性弱,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品。
第三类是两方面都弱的产品。
以上是简单分类,主要便于分析。
丝绸属于哪类产品呢?笔者认为它应该属于第二类。
 
中国丝绸的资源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丝绸替代性弱,这是世界丝绸都独享的优势;二是中国丝绸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这是中国独有的优势。但是,正如上述分析一样,丝绸并不属于资源性超强的产品,其意味着人们不能随意放大它的资源性,否则就会出问题,这是所有资源性产品都有的共性。比如:石油就是极强的资源性产品,一旦油价被人为地推到2000美元一吨时,试想,它的资源性还会发生作用?
 
中国丝绸的资源性支撑了其在纺织品中的强势地位,这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生丝与棉纱,以及生丝与化纤丝的比价关系变化便可见一斑。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就是中国丝绸的出口份额要远大于棉纺与化纤布,其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会更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丝绸的强势也许有些过度了。总之,我们不能把一种产品的强势发挥到极致,那样肯定会出问题。比如:近十多年来,石油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徘徊,这直接刺激了各国新能源的研发。自911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已上涨375%,而其他的能源品如:天然气、煤炭等价格也均有成倍的上涨。高企的能源价格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能源。随着近年来页岩气技术的完善,美国国内用电价格不断下降,居民用电价格甚至低于中国数倍。这也使得奥巴马政府有信心和机遇来推动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大回流。
 
与其他纺织品相比,丝绸属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品,这主要是丝绸的原料––蚕茧生产环节拖了后退,但这并不否定后道加环节也存在提升的空间。从宏观角度讲,未来中国丝绸的前景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去保护它的资源性和提高它的资本有机构成。
 
蚕茧是丝绸的核心,有控制了蚕茧就控制了整个丝绸的说法。也就是中国蚕茧的前景决定了整个中国丝绸的前景。
 
蚕茧属于农副产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第一,它所消耗的劳动量大;第二,它饲养的成功率相对较低;第三,它很难进行集约化生产。也正是这几大原因,才导致业内很多人士并不看好它的未来。当然,如果单从行业角度去观察的确如此,但一旦跳出行业,可能结果又不同。
 
中国丝绸在近十几年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在原料生产环节实行了“东桑西移”。“东桑西移”一方面解决了不断下滑的基础原料生产问题;另一方面,随着蚕茧资源越来越向广西集中,它改变了丝绸价格的形成机制,从而减弱了丝绸价格的振荡。目前广西年蚕茧产量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而且蚕茧的集中度还在继续提高。广西蚕茧的竞争力来源于其亩桑的高收益,它是广西以外省份的2––3倍。所以广西蚕茧的未来决定着中国蚕茧的未来。
 
在广西,主要有两大农副产品竞争:一是甘蔗,二是蚕茧。前者是白糖的原料,后者是生丝的原料。由于糖业是广西纳税大户,所以在政策上广西总是向甘蔗倾斜。即便如此,广西桑蚕业还是在近十多年里得到了大发展。其中的原因除去广西有得天独厚的栽桑养蚕自然条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广西的桑蚕体制是充分的市场化体制。即或广西市场化的桑蚕体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其主流应该是好的,因为在栽桑养蚕这样复杂的劳动面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才是最重要的。与之相比,蔗糖体制就显得较为僵化:一方面甘蔗收购实行统一定价,其与广西蚕茧的市场化定价形成鲜明对比;二方面白糖价格也受到政府的保护,主要通过国家收储来实现。蚕茧虽也存在来自政府的保护,但没有发生过度保护。如果白糖是资源性强的产品,也许问题还没有那么严重,但偏偏它又不是。非但如此,它还是国际性产品,其要受到国际糖价的激烈竞争。在2011年以前,国家对进口糖进行了严格管制,所以国际糖价对国内影响有限,但那以后国家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国内受国际的冲击非常的大。目前中国糖价比国际糖价贵了差不多一倍,且质量中国的还不如进口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正是因为政府对国内糖业的过度保护,才导致糖价从2011年的8000多元跌至现在的5000多元每吨,跌幅之深,让人震撼!为此,新榨季甘蔗收购价格将肯定会下降。据最新消息,广西今年甘蔗收购价格将维持在470––480元每吨,比去年的520元直降40––50元。一边蚕茧价格坚挺,一边甘蔗价格低迷。我们严重关注后续结果。
 
如前所述,丝绸的资源性主要来自丝绸本身的弱替代性,以及中国在原料环节的垄断性。我们关心的是,未来中国的垄断地位是否还会延续?这点非常重要!中国的垄断地位能否保持,取决于在世界范围内能否找到像广西一样更能适合栽桑养蚕的地方,如果能,无疑垄断地位就会动摇;如果不能,中国将继续领导全球。
 
其实中国的竞争对手––日本,早在上世纪就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寻找替代中国地位的国家,先是巴西,后是印度,甚至之后的东南亚,但遗憾的是,这些国家最终都成为中国的手下败将。未来还会冒出其他替代国吗?虽然现在不得而知,但我认为很难。所以笔者坚信,中国丝绸的垄断地位还会维持很长。
 
中国在丝绸的强势地位不能成其为我们不求进取的理由,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增加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而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是我们不得不去做的。
 
前面大篇幅从资源性角度对中国丝绸前景进行了分析,现在开始对资本有机构成进行研究。与其他纺织品相比,同样在加工环节,丝绸的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不会落后于它们多少,关键是过度分散的蚕茧生产方式难以接受新技术与先进管理,所以是它拖累了整个丝绸产业。在制丝环节,我们实现了全面的自动化,甚至部分设备已经达到智能化;在丝织环节大批量实现了箭杆化,部分设备也实现了智能化;在后整理环节设备更新程度更高,智能化已早早运用在生产之中。原料生产的自然经济形态与产品生产的大工业形态显然不协调。如果未来中国蚕茧生产不能在规模化、集约化上有所突破,丝绸的成本就很难下降,丝绸的量也很难放大。自上世纪起,日本和中国都在倾注精力研究蚕茧饲养的集约化和工厂化,但收效甚微。
 
集约化与工厂化能够在桑蚕饲养环节实现吗?笔者认为,如果改变不了蚕宝宝吃桑叶,工厂化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集约化是有能力实现的,至少一定规模的集约化是可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的土地改革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土地自由流转会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现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举措同样会惠及丝绸行业。届时在丝绸的栽桑养蚕环节定能出现超大养蚕主,对此,我们给予深深地期待。
 
其实,从经济角度讲,还有一项因素制约着中国丝绸的未来,那就是不稳定的原料价格。它是丝绸大起大落的直接原因,也是丝绸纤维落后于其他纺织纤维发展的关键所在。稳定的需求只能产生于稳定的市场,也就是稳定的价格。未来的中国丝绸只要解决了原料环节的稳定性,其需求将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对此笔者深信不疑!
 
如何解决不稳定的原料价格?它只有通过行业调整才能达到,因为导致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蚕茧的季节性生产因素,而是加工能力过剩所导致的过度的市场反应。随着加工能力过剩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与解决,市场的稳定性就会逐渐加强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分析至此,中国丝绸的前景已基本明朗。行业除了努力解决那些导致市场不稳定的因素之外,我们的更多精力应花在对桑蚕生产的集约化研究上,因为它才是制约未来中国丝绸发展的核心因素。只有这样,整个丝绸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才能提高,竞争力才会增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大桑蚕的基础研究,用科技的力量尽可能的减少养蚕的损失,同时提高蚕茧的质量水平。未来中国丝绸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大家一起努力吧!
 
作者简介:侯凡春,原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总裁,直到2013年9月。1993年至1998年从事期货交易,之后一直在中远期市场从事管理工作。联系信箱:466281015@qq.com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