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新闻视觉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深度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觉 > 深度观察
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势未成

 

去年秋天,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时,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此候,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部委纷纷调研,西部地区亦闻风而动,纷纷争逐丝绸经济带的龙头。

西部诸省城市乃至中部的河南,均对本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的前景,作出了美好设想。

兰州提出,要做“核心节点城市”;而西安则誓做中心城市。在省一级层面,陕西省提出,“要把陕西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和新起点”;新疆提出,“建设桥头堡和当好排头兵”;宁夏称要将宁夏建成四周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甘肃省称要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山西省提出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其它如河南,贵州等地,亦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纳入议题。

论国家层面还是西部省市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期望,均非常高,但是,从国家到地方,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振兴,战略重点在哪里,均语焉不详。

东部减速,中西部崛起,同时,践行先富带动后富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全面振兴,均指向西部崛起,丝绸之路经济带亦在注定之中。

成败在于时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现实之景,还是未来之图?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中国和中亚国家,其是否真实存在,关键就在于产业互补,而目前,中国尤其是中国西部,对于中亚国家之间的产业互补,并不对等,这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下无法走远,大势远未成就。

中国丝绸之路,其振兴路线图,到底该如何设定?

北部湾经济区的教训

发轫于200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北部湾经济区,至2013年正好10年,当初的宏伟规划是,通过与东盟的开放,实现北部湾的振兴。

十年过去了,至2013年,北部湾经济区仍是中国落后区域,当年的设想,亦被证明并非是“黄金十年”。

问题出在哪里?

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与东盟诸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产业更多竞争而非互补。

当下的亚洲经济格局十分混乱,日本是亚洲第一强国,有经济实力,但却难说是实质意义上的大国。一方面日本无法绕过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同时,日本本土市场狭小,对于亚洲帮助有限。中国有超级大国的影响力,但是却无法对于亚洲进行经济辐射,由此造成了整个亚洲秩序的混乱。

近年来,中国在南海领域与众多国家产生争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本身不发达,无法与东盟国家形成产业落差,也就无法产生互补性。当国家间关系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众多纠纷就此产生。中国无法使东盟诸国心服口服。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北部湾无法成为双方资源流动中心,中国提倡多年的北部湾战略之所以一直无法实现,根源也在于此。

目前充当亚洲经济“雁阵”中“领头雁”的仍然是日本,获得日本援助最多的3个国家都在亚洲,目前分别是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

印尼与日本虽然存在历史问题,但是由于产业互补,双方走的很近。印尼是日本的重要原料供应地,日本90%的能源要经过印尼掌控的马六甲海峡。日本多年来一直是印尼最大的投资国和援助国。印尼的主要产品均来自日本,大街上行驶的汽车是丰田,电视是东芝。而日本电影和动画片则风靡印尼。

日本也是越南最大的援助国。日本援越金额占越南各种外来援助的30%以上。其援助主要用于交通运输项目、环保项目、电力项目、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等。均为越南必需,故深受越南欢迎。日本产品在越南也大受欢迎。日本摩托车价格是中国的两倍,日本电器也成为质量的象征。

未来,中国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比东南亚诸国早一步完成现代化,则中国既是亚洲大国,亦是亚洲强国,合二为一,成为亚洲无可争议的领袖,则在经济上,东南亚必仰仗于中国的技术,而不是目前这样,抢中国的制造业和战略资源产业,届时,中国庞大的市场,可以容纳众多亚洲国家的制造业,是他们的师友,而非敌手。如此,则建立在双方产业互补的基础上,中国可将东南亚变为自己最大的战略腹地,彻底实现大国崛起。

年底,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访问东盟,开创国家主席和总理同访一地的极为罕见的特例。足见中国对于此前的产业不互补的深刻反思,李克强提出的“以高铁换大米”的策略,其实隐含了一种产业互补的关系。

未来,中国对于中亚诸国之间,是否存在产业互补关系?

曾经在北部湾存在的问题,同样将困扰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价值在哪里?

古代丝绸之路存在的价值在哪里?

除去文化和军事、政治价值,最大的价值在经济领域。而经济领域的最大价值,在于互补。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陆路源源不断低销往西域各国,并经由西域达到欧洲。同样,西域和欧洲的商品亦销往中国。由此,丝绸之路成为农业时代的路上贸易中心。后来由于海运和工业革命的双重冲击,沿海成为贸易中心,丝绸之路才开始衰落。

从贸易关系上说,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似乎显示了互相需要的迹象。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额为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大约是建交之初的100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是,在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贸易,并不对等,双边贸易额虽然大,但是,更多的是中国的进口大,中国对东盟表现的是极大顺差,对于中亚,却是极大逆差。无论顺差还是逆差多大,均表明双方的需求关系不对等。

另外一个大问题,即是中国与中亚诸国之间,并不存在产业互补。

中亚诸国的产业特点是,资源丰富,但是工业并不发达。

中国的特点是,总体上资源缺乏,同时低端制造业发达,是声名远扬的“世界制造业工厂”。

中国需要中亚的石油,由此成为中亚诸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市场,基于此,中亚诸国并不讨厌中国,不象东南亚国家那样,与中国争欧美市场。

但是,中亚诸国并不需要中国。中国西部富有的自然资源,中亚诸国也有,此领域亦不互补。中亚诸国工业处于低端水平,中国的工业亦处于全球低端,而中国西部更是工业不振。由此,中国的制造业在中亚并无用处之地,欧美的高端产品,才是畅销货。

一句话,中国需要中亚的石油等资源,中亚诸国却只要中国的钞票。以及蔬菜、服装等生活品。他们却不需要中国的产业,他们的需要的产业,来自欧洲。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最有说服力,中国刚刚超越意大利,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单从一国贸易看,中国是哈萨克第一贸易大国。但是,如果从国家发展水平综合来看,则完全不一样。

除中国外,其他几个贸易大国分别为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瑞士。美国、德国。可以看出,除中国外,其它均为发达工业国家。

而从其主要贸易对象亦可看到,哈萨克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是欧洲,而非亚洲。而在中亚互惠五国中,哈萨克斯坦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97%来自俄罗斯。

如此,就经济领域而言,欧洲是哈萨克最重要的进口源。与欧洲的产业互补更明显。就对哈萨克影响最大的国家而言,目前仍为俄罗斯。

值得一提的是,哈萨克在中亚诸国中,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均最高。其人均13048美元,人均收入近10000万美元,高于中国。由此,其消费水平亦高于中国。

从哈萨克的进出口产业比例,亦知其国的产业结构。2012年,哈萨克的出口商品中,哈萨克斯坦出口商品的主要进账来源仍为矿产品,超过总出口额3/4,达358.3亿美元。其它为金属制品,以及一些其它的产业,占比不大。在进口商品中,机器设备占比约为40%,为最大进口商品。金属制品约15%,化工产品约15%,食品约10%。剩下为其它商品。

从哈萨克斯坦的最大进口商品看,其最大需求为机械设备,以及工业制品。而鉴于其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国民消费水平不低,故需求相对高端。中国的低端工业制造,在哈萨克市场并不大,而瑞士,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商品,才是哈萨克国民之爱。中国在哈萨克的流行商品,主要是服装,建材,水果和蔬菜。大宗工业品,却并非来自中国。

从中国方面的统计来看,亦可看出相关问题。

中国对中亚贸易最多的省市为新疆,而据新疆方面2011年数据,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单一,偏重附加值很低的农业产品和百货商品。2011年新疆出口商品额为27.1358亿美元,其中鞋类最大,为19.0232亿美元,占总额的70.1%,番茄酱5.0926亿美元,占总额的18.8%,棉花和棉花织物2.5631亿美元,占总额的9.4%。

其他产品0.4569亿美元,仅占总额的1.7%。制造业、工业、高科技产品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贸易的发展相对落后。

不光是哈萨克斯坦,几乎所有的中亚国家,都有类似的产业结构,而在主要工业品,机械设备方面方面,中亚国家最大的需求在工业水平更精良,更发达的欧洲。而非中国。
由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诞生伊始,即存在不对等,中亚国家并不需要中国的产业,只需要中国的钞票,中国对于他们的需求也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要石油等矿产资源。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互补,则几乎没有。中亚国家更多与欧洲互补,而非中国。而没有建立在互补基础上的国家,其战略性的合作基础比较脆弱。

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现实之景。

这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思想混乱,不得要领的根源。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建设新亚欧大陆桥,还是九十年代的联合走西口,以及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只能停留在口头,纸上谈兵,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先完成国内的“西进运动”,再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

西部塌陷,制约中国。

当下,中国的产业和人口大多集中在胡焕庸线的东侧,西北地区虽国土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却无足够的人口与产业,未来,中国需要进行一场“西进运动”,先造就中国西部的振兴,造就中国西部的产业,刚才可以中国西部为跳板,形成与中亚的普遍互补与合作。

当下,大西部拥有中国60%以上的广阔国土,经济总量却只有东部的三分之一,人均GDP只有东部的一半。如西部能够接近东部水平,则将催生巨大的经济能量。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提振了信心,亦隐忧巨大。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竞争日益增强,互补性有所减弱。中国向高端产业领域发展的战略,受到了欧美的阻击。几乎在所有主流的产业领域,核心技术都被掌握在欧美手里;更为严峻的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力成本的提高,将使中国面临越南、印度等国的竞争,在低端领域亦受到阻击,形成了两线作战的险峻局面。中国急需扩展新的战略空间。

为此,中国在国内实现全面振兴,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将是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中西部崛起,则是最大的变量。

目前,中国国内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由于中国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而多元的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转移是从三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的产业转移,表现为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如北京的东扩南进计划。第二个层面的产业转移,是在同一个经济区内,发达区域向后发区域的转移,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内的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区域的转移。以及苏北振兴。最大规模的的产业转移,是从沿海区域向中西部区域的转移。

“十一五”至今,国家出台了数十个国家战略。如此密集的区域发展规划,表明了中国全面崛起的巨大决心。在这一轮发展中,来自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将至关重要,正如中国的崛起是适合承接了欧美和香港的产业转移一样,在未来,中西部的普遍崛起,亦将对于东部产业转移多有借重。

随着中国广阔内陆产业转移的完成,中国将形成一个U形曲线产业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研发和高端的产业核心区,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中心,而加工制造这个U形曲线的底端集中于中西部。

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是中国改革初期腾飞的第一推动力。“西进运动”则将是中国未来时代的第一推动力。而前者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亦将被后者的内需导向模式取代。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从中国的边角,变为亚洲的腹心,亦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变。

未来,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可采取两大策略。

其一是集群策略。主要是针对西安,重庆,兰州等区域。富士康迁移到河南,形成传统产业基地。而重庆则已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成为西部IT产业基地。这些适合开发的区域,应大规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立以制造业为主体,以服务业为辅助;以大众产业为主体,以高新产业为辅助的产业体系。

第二个策略,是实行反梯度转移,适用部分特区区域,如水源,限制开发区域。在此方面,广东河源可能能为西部广发区域借鉴,河源是广东重要的水源地,传统产业一直受限。河源近年的发展,奉行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的“三反”模式,主要发展新兴产业,以及自深圳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西部是三江源头,很多地方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适宜实行此种策略。此外,西部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除了对东部供应初级产品外,还可以发展化工等领域的高端产业,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同时,带动机械、电力等行业发展。

此外,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投资,此前并不公道,而且可以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京津沪渝得到关照太多,动辄数千上万亿砸钱,而很多中西部急需扶持的地方,反得不到帮助,未来这种按照政治地位排队分配资源的模式必须摈弃。中央需有限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在基础设施,公路,水电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除了国家投资这种显性的资源投入,中央需更多倾斜中西部之外,各种隐性的资源,亦需大致做到公平。如中西部人才紧缺,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缺乏,大批高校集中于北京上海,未来能否将高校,尤其是国立高校均衡迁移至全国各地,充实中西部教育资源?美国西部名校众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等名扬世界。而中国最著名的高校,全部在北京。同此类似的是央企扎堆于北京,亦应迁移至全国各地。

如中国西部振兴,则未来,健全的工业体系,精良的制造,相对高端的技术,刚才是中亚诸国所需。中国与中亚诸国,才真正形成产业互补,丝绸之路经济带,方才腾飞。

西部振兴,至少需要十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腾飞,亦在十年以后。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